【春秋雜論】 任求伉儷

文/嚴陽 |2021.02.25
1074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人應該有惻隱之心,亦即對他人多一些同情和憐憫。尤其是對居高位者來說,有無惻隱之心,關係著眾人的生活質量與社會秩序。

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六.論仁惻》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婦女被禁閉在深宮裡,實在很可憐。隋代末年,隋煬帝不停地去挑選宮女,修建離宮別館,在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許多宮女。這都是耗竭百姓財力的行為,我從不仿效。況且,這些婦女除了打掃宮室之外,還能做什麼呢?現在我準備放她們出去,『任求伉儷』,任憑她們選擇配偶,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費用,還可以讓百姓減輕負擔,宮女也可以順應自己的性情去發展。」於是,唐太宗自後宮和旁舍先後放出宮女三千多人。

對於封建帝王來說,似乎後宮的嬪妃愈多,愈可證明他對這個世界的統治力,所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後宮三千,也就成了帝王之人的標準配置。然而,一個人占有這許多女性,不僅霸道而且殘忍。如唐代大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一句話堪稱驚心動魄:「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當時的人均壽命,不過三十六歲,說明了被禁閉在皇宮中的女子,可能有人一輩子都沒見過秦始皇。

唐太宗採取了與前代皇帝不同的做法:打開宮門,任憑她們選擇配偶,重新過自己的生活。這樣的做法值得我們為之稱歎,因為從一個男人對於女性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對「人」的態度,它所反映的是一個人是不是懷有仁愛之心。一個人如果對這世界懷有仁愛之心,他在對待關係著人的生活、生命、尊嚴、人格等問題的時候,就可能表現出認真與負責的態度。假如此人同時又具備一定的能力,就有可能引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反之,必將累積民怨,久而久之達到臨界點,終將引發國家災難。

曾有人做過研究,中國殉葬制度始於商朝,即帝王駕崩之後,以他的嬪妃、大臣等活人做為陪葬。這種制度一直到清朝都存在,只有漢、唐、宋三個王朝例外。而唐太宗採取的陪葬制度,是在生前就號召親屬、功臣、將相,死後葬於他的皇陵─昭陵。因此,在昭陵陪伴他的此類人員近一百六十位。由此看來,從唐太宗的「任求伉儷」及其所衍生出的仁愛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