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牛年了,在除夕的這天,跟同學介紹幾個牛隻的趣味小科學。同學若是先從牛的外觀開始看,可以發現有些種類的牛隻,其牛角巨大無比,算得上其招牌,但是同學可別先入為主的認為,每種牛隻都會像是「鬥牛」那般逞凶好鬥。大多數牛類都生性溫馴,有些甚至很膽怯,再加上牛角其實不具可再生性(斷掉就掰掰了),故牠們不會主動挑釁其他物種,並過著群居性的生活,以降低自己被肉食性動物捕殺的機率。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為群居(社會)性的動物,當然可觀察到許多趣味行為。當同學有機會觀察牛族群時,可能會發現每頭牛都在拚命地埋頭吃草,好像完全不注意周遭,是否有肉食動物準備捕殺牠們呢?
其實牛很聰明,牠們發展出一套防範措施。當牠們在吃草時,會先安排3~5頭的牛隻,隨時注意牛群周遭的動態狀況,這些牛就是所謂的「哨兵」。這些牛哨兵隨時警戒牛群的周邊狀況。當牛哨兵發覺周遭有任何風吹草動時,則會發出急促的聲響,並且加快尾巴擺動頻率。此時埋頭吃草的同伴們若留意到牛哨兵叫聲,或其尾巴的擺動情況,就知道有大事發生,整個牛群就會快速奔跑到安全地方。
溝通與共識 非人類獨有
有些同學可能會進一步問道,牠們是如何決定逃向何方,又或者牠們平常吃草喝水,是如何作出決定的,畢竟是過著團體生活的日子。2016年法國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藉由長達3個月不間斷的田野觀察,發現歐洲野牛具有採取多數決投票的行為。此項研究發表於2016年的《動物行為》期刊。
當然,這邊的「投票」不是像選舉期間,叔叔阿姨爭相去區公所投票的那種形式。舉個例子,牛群現在的棲息地,若是沒有水源及綠草了,其中一頭牛就會將牠的臉朝向東南西北任何一方。譬如當下牠們渴了,可能就朝向有水源的方向;餓了就朝向草原之處。
當第一頭牛做完擺頭的動作,便會試著往該處移動,接下來就端看有多少隻牛群會跟隨牠。若是牠的提案被大多數牛隻接受,也就是有超過半數的牛都跟著牠移動,整群牛隻就會全部移動;如果提案(方向)不受支持,群體則會「鳥獸散」一陣子,直到下一個提案者出現。任何一頭牛都可以發出移動的訊息,但提案者通常是雄性(看樣子,牛隻的兩性平權做得不太好)。
由於野生牛群侵襲農作物的案例時有所聞,這項新發現可協助政府有關部門,降低野牛群和農夫的衝突。管理者若是能夠與動物行為學家合作,預先針對該牛群可能領導者,配戴上不具殺傷力的震動項圈,就可望能夠在牠們襲擊農作物之前,先給予適當的「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