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圖/BOB
台灣於早期農業時代,牛隻是農民們最好的工作夥伴和好幫手,當時台灣的牛隻是以「水牛」和「黃牛」為主,台灣水牛和黃牛除了給人的印象是刻苦耐勞、勤奮、能幹和任勞任怨等特徵外,其實牠們倆還有一些相異之處。
為何水牛脖子下端會有一條白色條紋,而且其四肢腳膝蓋以下的毛色為白色呢?黃牛頸部為何有鬆垮垮的肉垂呢?相信很多同學不知道吧!我先來說個有趣的傳說故事吧!
錯穿衣服 結下梁子
話說從前,「水牛」和「黃牛」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水牛和黃牛相邀到溪中洗澡,牠們將其衣服(毛皮)脫下來放在溪邊旁,一邊洗澡一邊高興地聊天。忽然從遠處傳來老虎的吼叫聲,於是水牛和黃牛紛紛從溪中爬起,打算穿衣服逃跑。可能是因為有點心慌,黃牛穿了水牛的衣服先逃跑了,而水牛因體型比較大且動作較緩慢,因此只能穿黃牛所留下的衣服。
黃牛的衣服比較小件穿不太進去,水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穿上。等到好不容易穿上了黃牛的衣服,但是脖子和腳的地方卻裸露了出來。此時,觀世音菩薩剛好由此經過,看到此情形便拿出一條白色圍巾給水牛圍脖子,並將自己的白色腳帛(裹腳布)拆下來蓋住水牛的腳。
雖然有觀世音菩薩下凡解救,但由於黃牛的衣服太小了,水牛穿起來很緊且很不舒服,因此水牛等老虎遠離溪邊後再度回到溪邊,並開始呼喊著黃牛,同時發出「換」、「換」 (閩南語)的聲音,要黃牛回來換回其衣服。另一方面,黃牛穿上水牛的寬鬆衣服後覺得很舒服,於是就不打算還給水牛,每當黃牛聽到水牛發出「換」的叫聲時,黃牛則站在遠方發出「嘸」、「嘸」「(閩南語,意思是「不啊」)」的回應叫聲,水牛無奈只得摸摸鼻子,繼續穿著黃牛的衣服。
術業有專攻 同科不同屬
水牛和黃牛因此事件而斷了友誼,水牛並告誡其子孫不可以和黃牛往來和通婚。所以,在民間有一則說法:「一家不容二牛」,意謂著農家若是養水牛,則不會養黃牛;而養黃牛的農家也不會養水牛。不信的同學,可以趁著過年回老家,問問老一輩農夫,所得到的答案還真的是這樣。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水牛和黃牛因其生理結構的差異,水牛適宜水田耕作,而黃牛是旱田耕作的役用牛。水田和旱田分布地區不同,於是農夫會因其農田性質,選擇水牛或黃牛作為役用牛,這也就是「一家不容二牛」的主要原因。然而,水牛和黃牛為何不通婚呢?難道真的是世仇冤家,老死不相往來嗎?水牛和黃牛雖然都是牛科動物,但是水牛是屬於水牛屬,具有48對染色體數;而黃牛則是屬於牛屬,具有60對染色體數。牠們不同屬且染色體套數也不同,自然無法生育後代。
水牛和黃牛在台灣早期農業時代,扮演著許多的功能和角色,是農民養家餬口的謀生工具,也是農民在農田上工作的最佳拍檔,牠們儼然是農家成員的一分子。雖然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和轉型,曳引機逐漸取代了水牛和黃牛的工作。但牛年將至,在此還是祝福各位同學,金牛祥瑞,學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