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對數位身分證的資安、隱私權的保障疑慮多,原定今年七月開始的換發作業,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在院會喊卡,待專法出爐再辦理。未來的數位身分證必須在法律、技術面補強,有專法、專責機構,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
台灣要進行數位轉型,將現行紙本身分證更換為數位身分證,是重要的一步。然而,在欠缺專法、專責機構之下,數位身分證若倉卒上路,萬一遭駭客入侵,或資料外洩,卻沒有專責機構負責,屆時必是一團混亂,難以善後。
台灣是全球駭客攻擊的熱點,據統計,總統府官網每月平均遭攻擊四十萬次,頻率相當驚人。去年五月,總統府傳出高層官員筆電遭駭,幕僚內部文件經特定人士發送給特定媒體,引發軒然大波。曾有國安會專委透露,總統府資安防範能力脆弱,暴露國安危機。總統府今年度資訊服務費預算因此增加五成,提升資安的防護能力。
國際駭客無孔不入,美國財政部與商務部去年十二月底遭俄羅斯駭客攻擊,竊取重要資訊,由於攻擊程度相當嚴重,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特別召開會議檢討。拜登團隊去年底表示,未來將對俄羅斯祭出懲罰,以牙還牙。
在國際駭客日益猖獗的情況下,台灣要全面換發數位身分證,而是在沒有專法、專責機構的情況下執行,整個決策過程未免太粗糙。數位身分證的功能強大,未來可做為公投連署、護照簽證、稅務通關、勞保健保等十六項服務;但晶片卡、讀卡機、網路傳輸平台等問題重重,也因此遭學者專家質疑,一旦遭駭客入侵,損害難以估計。
在數位時代,政府不同部會因業務需要而蒐集個資,這些個人資料的蒐集與運用,應有專法管理,否則各部會將不同個資統合在一起,可以完全掌握民眾的數位足跡,有侵犯個人隱私之虞。中研院學者建議應該在法制、資安方面有完整防護,數位身分證才能上路,以免引發更大的資安危機。
數位身分證計畫自二○一五年底由內政部在公共參與平台上提案舉行「眾開講」工作坊,接著進行為期半年的「晶片國民身分證開放決策專案」,邀請各界進行審議式討論。
即使有經過充分公眾參與程序,但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民眾使用健保卡機會增加,疫情期間下載健保快易通的民眾高達五百萬,至少成長十倍,而健保卡在技術與法律面均比數位身分證強,也因此民眾對數位身分證在個資與隱私權的保障要求提高。
數位政委唐鳳表示,健保卡是成功的案例,在法律上不能做非公務使用,如果數位身分證在法律、技術的密度能補強追上健保卡的強度,並且有專責機構負責管理,可以讓民眾比較安心。
在各界質疑聲中,行政院決定將數位身分證喊卡,這是順應民意的作法。未來在訂定專法方面,應廣納學者專家的建議,加緊補破網,以免讓駭客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