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太極拳 靜制動 柔克剛 晉升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記者桂娟、史林靜、李文哲 |2021.01.30
1340觀看次
字級
村民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小廣場上練拳。
兩名小朋友在一處拳館外習拳。
陳紹杰在陳家溝衛生室內為村民測量血壓。

文/記者桂娟、史林靜、李文哲

摘下聽診器,脫去白大褂,村醫陳紹杰轉身走出門診室,來到村衛生室門口的空地上,起勢、拗步、雲手、蹬腳……一招一式,似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太極拳的剛柔並濟盡顯其中。

陳紹杰所在的陳家溝,是河南焦作市溫縣清風嶺上一個不大的村莊,也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十七世紀中葉,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創編成太極拳,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形成多個流派,數億習練者遍布世界各地。

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消息,讓這個黃河北岸的小村沸騰起來,也讓陳紹杰覺得「腰板兒硬了」。

緩抬腳,輕落步,一起一落間,太極拳滲透出中國傳統文化與古老哲學;靜制動,柔克剛,一招一式中,太極拳浸潤著東方文化的包容與力量。

作為大眾自發的日常健康實踐之一,太極拳在數百年的傳承和實踐中,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在不斷豐富。「太極拳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注重內外兼修,融健身與修性於一體,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文化體驗方式,這是太極拳獨具魅力的價值所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

文以載道,武以鎮魂,乃文乃武,是為太極。如今,漫步在陳家溝村,碑樓牌匾、門頭巷道,隨處可見太極文化的影子。在這個只有三千多人的村子裡,有三個太極拳學校、四十多個家庭拳館和八百多名拳師。

「太極拳植根於生活實踐,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申遺成功有助於進一步激發文化自信,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更加有利於太極拳的宣傳推廣普及。」陳正雷如是說。

保護傳承久久為功

當太極拳申遺成功消息傳來時,嚴雙軍懸了十二年的心終於放下了。作為河南省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走過了一段漫漫申遺路。

太極拳於二○○八年正式啓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工作。由於中國文化遺產眾多、競爭激烈,加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數量的限制,太極拳多次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擦肩而過。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是人類珍貴的財富,多年來,我們申遺工作從未止步,申遺的過程也是保護的過程。」嚴雙軍說。

為推廣普及太極拳,焦作市將每年五月定為太極拳健身月,在機關、企業、學校、社區、農村等推廣太極拳,特別加大了在中小學的推廣力度。目前,焦作市一千八百九十五個行政村和社區都有專職太極拳指導員,習練太極拳人數達一百三十多萬。

「為進一步標準化、科學化,我們還制定了規範太極拳、武館以及太極拳師的管理辦法。」嚴雙軍說。此外,為加強太極拳保護與傳承,當地對太極拳相關歷史文獻和珍貴史料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極拳數據庫,並為市級以上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建立檔案。

「在太極拳傳承和實踐的過程中,不同流派聚成合力,在頻繁互動中彼此尊重,相互欣賞。」河北省王其和太極拳協會會長檀杏敏說。二○一七年一月,太極拳七個流派自發成立了太極拳保護協作委員會,採取共同行動,確保太極拳傳承和發展。

向世界邁出「武步」

為實現向世界傳播太極拳的願望,陳正雷已繞著地球奔波數十年。一九八三年,時任河南省體委武術館教練的陳正雷東渡日本訪問,進行太極拳交流,這也是陳家溝歷史上首批走出國門的太極拳師。

自此,陳家溝拳師陸續開始走出國門,七十一歲的陳正雷已經走了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開設一百多個教學點。「太極拳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認同度和群眾基礎,太極拳在世界各地傳播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傳播的過程。」陳正雷說。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太極拳在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地區傳播,有八十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習練者達數億人之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