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一家太極拳學校的學員在太極拳博物館前表演太極拳。圖/新華社
文/記者桂娟、李文哲
進入寒冬臘月,八十二歲的張蔚珍本應在兒女城裡的家中,盡享天倫之樂。而他卻與老伴兒守在陳家溝村一隅的舊式小院裡,靜靜等待一個消息。
而當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從牙買加首都京斯頓傳來。和許多陳家溝人一樣,張蔚珍很欣喜,但不意外。「人人都知道,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張蔚珍,陳家溝在任時間最長的村支書,說起陳家溝往事,神采奕奕,聲音格外洪亮。
據《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合家遷至常陽村。這個位於黃河北岸清風嶺上的小村莊,遠方便是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一清一渾的兩股河水形成天然太極圖。因河水衝擊,村內有多條大溝,隨著陳姓繁衍,改名為陳家溝。
「為保衛桑梓不受匪盜危害,陳卜成立武學社,興起世代習拳舞械之風。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博採眾長,創編了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拳種,因理根太極,取名太極拳。」張蔚珍說。
陳王廷造拳之後,拳法被陳氏族人世代傳承,先後湧現出陳長興、陳有本、陳清平、陳鑫等一批太極拳大家。他們推陳出新,創編出太極拳大架、太極拳小架等套路。但陳家有一祖訓,太極拳不傳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楊露禪的出現。
順著張蔚珍的指引,穿過村中街巷,來到王廷大街南段的陳德瑚故居,後院一角便是楊露禪學拳處。當年,十歲的楊露禪在清代翰林院待詔陳德瑚家中藥店做僕。正逢陳長興在陳德瑚家開辦武學,楊露禪便趴在牆院外的高地上偷學。
「陳長興發現後,見楊露禪有習武天分又人品端正,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准許他學拳。楊露禪最終投身陳長興門下,苦練拳法,成名成家。」張蔚珍說,此後,太極拳由陳氏一家獨得之祕,逐漸衍生出諸多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