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0 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人海慈航:怎樣知道 有觀世音菩薩 16 第四章② 效法觀音精神 接引廣大眾生

星雲大師 |2021.01.24
2704觀看次
字級
廣勝寺下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局部)/元代/山西洪洞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觀世音的管理法

有人問我:「佛光山這麼多的信徒,你是怎麼管理的?」

我並沒有什麼高深的管理法則;管理人,我倡導法治、人治、無為而治,因為最好的管理,莫過於自己內心的管理。

談到管理法,佛教自有一套不同於世俗社會的管理法,像戒律有戒律的管理法,叢林有叢林的管理法。佛教自釋迦牟尼佛那時流傳到現代,也有現代的管理法,甚至過去的諸佛菩薩、歷代的祖師大德,也建立各種符合當時代所需的管理法。其中觀世音菩薩慈悲圓融的管理法,是最值得參考的管理法。

和合無諍,以讚美代替批評,以正面代替負面,凡事往好處去想,歡喜助人,以平等心、柔軟心善待每一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圓融無礙的管理法。

一九六一年,我在雲林虎尾念佛會主持佛七時,益妙尼師神色憂戚地前來對我說:「恐怕下一次不能再見到你了,因為我罹患大腸癌,醫生說我只有兩個月的生命……」

當時我還很年輕,雖然心裡相當難過,但是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只有說道:「出家人應該將生死看淡,你要多做些歡喜助人的事,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其他的事就不要想得太多。」

沒想到他聽了我的話之後,收起悲哀的情緒,在雲林廣播電台開闢《佛教之聲》節目,想以餘生度眾利生。而為了籌措每個月的製作經費,還到處奔波勸募,後來,當我再度和他見面時,他的臉上泛滿紅潤的色彩。

二十年過去了,《佛教之聲》不斷地給予聽眾莫大的信心與力量,益妙尼師的生命也繼續發揮著光與熱。

有許多人問我:「為什麼佛光山有這麼多的佛教事業,都是以『普門』為名?」

這句話將我的思緒帶回六十多年前:

一九四九年,我初來台灣時,曾經度過一段三餐不繼、顛沛流離的日子。記得在台北南昌路某寺,曾被一位長老責問:「你有什麼資格跑來台灣?」

到了中正路某寺掛單,也遭拒絕。因夜幕低垂,我只有緊緊裹著被雨水淋溼的衣服,在大鐘下躲雨露宿。第二天中午時分,在善導寺齋堂裡,看見一張八人座的圓形飯桌,圍坐了十五、六個人,我只有知趣地默然離去。

在走投無路下,想到或許可以去基隆某寺找我過去的同學,當我拖著疲憊冰冷的身軀,冒著寒風細雨,走了半天的路程,好不容易到達山門時,已是下午一點多鐘。

寺裡的同學聽說我粒米未進,已達一天之久,趕緊請我去廚房吃飯,可是就在這時,旁邊的另外一個同道說話了:「某法師交代,我們自身難保,還是請他另外設法好了!」

當我正想離開之際,同學叫我等一等,他自己拿錢出來買了兩斤米,煮了一鍋稀飯給我吃,記得當時捧著飯碗的雙手,已經餓得不停顫抖。向同學道謝後,在淒風苦雨中,我又踏上另一段不知所止的路程。

由於這段刻骨銘心的經驗,我當時立下誓願:「日後我一定要普門大開,廣接來者。」

二十年以後,我實現了願望,先後在台北成立「普門精舍」、「普門寺」,教導所有的徒眾都必須善待信徒香客,讓大家滿載歡喜而歸。直到現在,佛光山的各個別分院仍然保持一項不成文的規定:每一餐多設兩桌流水席,方便來者用齋,對於前來掛單的出家人,則一律供養五百元車資。

此外,我又在佛光山開辦中學、幼稚園,乃至佛教雜誌,都是以「普門」為名,凡此都是取其「普門示現」的意義,希望徒眾都能效法「普門大士」──觀音的精神,接引廣大的眾生。

以前擔任住持時,每年大年初一,我都約略算出今年春節大概會有多少人上山;在某些寺院待上一兩天,我也能知道該寺油香的多寡,徒眾輒感驚訝,其實我並無特異功能,只是留心注意車流量的多少,並主動去了解每個地方的人文經濟,由於我心中有數字概念,在管理寺院時,無論行政、財務、工程、總務各方面,能從大結構和小細節預事而立,面面俱到。

一九六○年代,我初創佛學院,即使「出坡」這麼一件例行事情,我都親自說明意義,並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多年後的今天,想為我做事的徒眾何止千萬,但我未曾以命令口吻,叫人做事,還經常為徒眾解決問題。最好的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是深入群眾,與對方建立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關係,才能發揮最大的整體力量。

管理的妙訣在於將自己的一顆心管理好,讓自己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尤其重要的,讓自己的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

「一心」的管理法

世間上的管理,主要是站在「人」的立場來管理,目前各種的管理中,最難管理的就是人的這一顆「心」。

其實真正的管人,如果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還是好管理。因為在慈悲的面前,人人都樂意接受;在慈悲的面前,人人都不會反抗,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管理人而已,他更重視的是如何管理人的這一顆心。

因此,我們信仰觀世音菩薩,要學習佛教的管理法,應先了解佛教管理「心」的法門。

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我們的心就好像工廠一樣,設備良好的工廠製造出良好的產品,人見人愛;設備不好的工廠,只會增加環境的汙染,自惱惱人。如果我們正本清源,打從自己的心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與他人共享,則能擁有豐美的人生。

佛教經典,不僅僅是用以誦經求功德,更可以深入了解經文大義,應用於做人處事的管理上,必然受用無窮無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