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家 給同學的勉勵

文/潘震澤(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21.01.06
1091觀看次
字級

文/潘震澤(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科學人》編譯委員)

說起科學,多數人以為有堅實數學基礎的物理及化學才是「硬裡子」科學,我在國內大學及研究所修習生物學時,並不怎麼認為自己學的是科學,因為生物學裡觀察居多,不確定性高,一向是比較「軟性」的科學。直到出國留學後,才學到「科學」其實是一種客觀及有系統看問題的方法。除了自然科學外,社會科學、政治科學也都可以是「科學」。

然而,科學在我們的社會,卻背負了太多的包袱。現代科學起源於歐洲,清末隨著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為了發憤圖強,「科學救國」成了口號,「科學萬能」也成了國人不時的想望。潮流所趨之下,功課好的人似乎都應該念科學,不想念的感覺就差人一截,因此引起反感是必然的。事實上,科學與人文的這種對立,就算在科學大帽子下頭的任兩個學門之間,都可能出現,因此不必太過強調。

話說回來,科學其實同文學及藝術一樣,都是人類最精緻的思想及行動表現。我們不必懂得怎麼畫畫或作曲,就可以欣賞繪畫及音樂;同理,我不見得要曉得科學家怎麼進行實驗,也可以了解一下他們最新發現的內容。一味排斥,絕不是好事。科普寫作在國外已有悠久傳統,但在國內仍不算普遍;究其緣由,吃力不討好應是主因。科學寫作不比文學創作,可以訴諸想像,而必須以事實為依歸;因此同學得花許多閱讀查證的功夫,才能下筆。再者,科學寫作屬於投資報酬不成比例的工作,願意花時間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自然也就不多。 (待續)

本文摘自《科學讀書人》三民書局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