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印度農民仍使用過時的技術,效率不高。圖/美聯社
印度傳統農業屬勞力密集型產業,獲利並不理想。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農業是亞洲第3大經濟體印度的重要經濟支柱,但該產業仍處於過時、無組織和勞動密集型態。有鑑於此,數家農業科技新創公司正運用包括人工智慧(AI)在內的先進技術,致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協助貧困的農民提高生產率並增加收入。
這些科技公司在廣泛的領域協助農民,例如使用氣候數據提供耕作策略,或者讓農作物直接出售給零售商,免去中間商的盤剝。
投資銀行楓葉資本顧問(Maple Capital Advisors)指出,農業家庭占印度13億人口的6成,在改善農業家庭生計方面,農業科技公司的角色日益吃重,也解決了印度重大社會問題;這些公司去年吸引高達2億5千萬美元的投資,比2018年增加3.5倍。
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的番茄農塔里寇提(Sangamesh Tallikoti)獲得農業科技公司沃克斯科技公司(Wolkus Technology Solutions)的幫助,該公司提供諮詢服務,協助塔里寇提的農場用水量減少6成。
沃克斯科技公司提供的Fasa平台,由AI每天傳送灌溉指令到農民的智慧手機,包括灌溉的水量和時間。該公司在農地安裝感測器,收集溫度、土壤溼度等數據後回傳並至雲端運算網路,接著透過AI系統分析相關資,再把耕作建議傳送給農民。Fasal應用程式目前已在包括卡納塔克邦和其他地區供1600名農民使用,服務的農地範圍約1萬英畝(約40萬公畝)。
印度多數印度農民仍使用老舊技術耕作,甚至可能種植不適合自己土地的農作物。他們每個月的收入僅略高於1萬盧比(新台幣3900元),比全國平均工資1萬2千盧比還低。此外,印度社福當局的數據顯示,該國每年約有1萬名農民自殺,其中許多人是因債務過高而走上絕路。
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之一是幫助農民提高生產率,讓農民的收入在2022年增加1倍。為了實現這項目標,農業新創公司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總部位於馬哈拉什特拉邦的農業新創公司ULink AgriTech經營一間諮詢中心,為農民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工作人員每天接獲農民的徵詢後,由專家或資料庫提供解答,透過智慧手機的應用程式回覆。這項服務完全免費,但該公司藉此提升知名度,在分銷中心直接向農民出售肥料和農用化學品,藉此賺取利潤,農民也不需長途跋涉購買化肥。
ULink執行長賽斯(Shardul Sheth)說:「我們的商業模式有助提高作農物產量,也能降低種植成本。」他也指出,準備在未來幾年內把業務拓展至印度全國各地。
另一家新創公司Star Agribazaar Technology則推出平台,讓農民直接把產品賣給零售商,不用被中間商抽佣。印度農作物供應鏈的中間商常收取高額費用,甚至操控價格,是印度農民收入偏低的原因之一。Star Agribazaar表示,他們的平台讓農民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產品,零售商採購的成本也比向中間商購買低,因此能以較低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如此一來,農民收入提高,零售商有利可圖,消費者能夠買到更平價的產品,形成三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