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鑑今】 不須納也

文/嚴陽 |2020.11.10
1512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唐代貞觀五年(六三一),康國請求歸順,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所請歸附,不須納也。」他認為,前代的帝王,大多喜好疆域遼闊,以博得身後的虛名,這樣做既對自己無益,也使百姓勞頓不堪。如果是對自己有益,但對老百姓有害的事情,他是絕對不會做的,更何況是因為貪圖虛名而損害百姓的利益?

再者,假使康國歸順了我朝,他們有難,我們不得不出兵援救,勢必要行軍萬里之遙,怎麼可能不勞師動眾?如果為求虛名而使士兵勞頓,他是不會情願的。所以,對康國歸順的要求,唐太宗斷然不接受。這是唐人吳兢在《貞觀政要.卷九.論徵伐》記述的一件「咄咄怪事」。

身為一國之君,任何行事都要務實,更重要的是考量對老百姓是不是有利。康國位於錫爾河至阿姆河之間(大約在今天的中亞國家烏玆別克與哈薩克一帶),距離長安一萬二千里。一旦大唐接受了康國,就必須為這個時常受到周邊國家欺負的國家提供保護,這必定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也正是因為不願為求虛名而勞苦自己的士兵,消耗自己的資源,所以,唐太宗才對康國的歸附說「不」。

歷來的君王,往往希望擁有的疆域更遼闊、人口更多,成為「大國領袖」,流芳百世,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甚至可以肆意發動戰爭,罔顧百姓的生命,如漢武帝便是很典型的代表。然而我們不該忘記的是,戰爭會造成傷亡,並消耗原本可以用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各種資源,持續且長期的戰爭,會讓百姓生活陷入困頓,也有可能讓國家入不敷出,導致民怨四起、危機四伏。所以,漢武帝在晚年反思,才會寫下〈罪己詔〉,對於過去的錯誤行為進行自我批判。

唐太宗善於「以史為鑒」,所以昔日漢武帝的〈罪己詔〉他一定讀過,有了「前車之鑒」,加之他一向對於民生、社稷的高度重視,所以他把開疆拓土的虛名看得很輕,對於康國的「請求歸附」居然予以謝絕了。對於這樣的唐太宗,我們該怎麼評價?是批評他缺少雄心壯志,還是表揚他務實愛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