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信 揪人造火箭 飛向太空

文/胡雪綾 |2020.11.07
2522觀看次
字級
現年56歲的「火箭阿伯」吳宗信。圖/吳宗信提供
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主任吳宗信,常自稱是一位「火箭科學家」!吳宗信並非不知「自造火箭」是一件「很囂張」的事,但他認為,這有如台語「竹蒿鬥菜刀」的傻勁,如果能堅持個10年、8年,人家必會對你多一分尊敬,知道你不是在耍帥,而是真的想做一件夠衝擊人心的
正在準備HTTP-3AT繫留懸浮飛行測試。圖/吳宗信提供
堅強的年輕團隊讓吳宗信雖累猶樂。圖/吳宗信提供
在新竹香山溼地發射固態燃料雙節火箭。圖/吳宗信提供
每一次試射總是帶著無窮希望。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和一群有理想的夥伴一起打拚。圖/吳宗信提供

文/胡雪綾

「台灣人要自己造火箭!」光聽到這句話,不少人可能開始準備吐槽了!如果這句話竟是出自民間一位「阿伯」,相信有更多人腦筋凌亂,想著:這是誰呀?竟敢這麼囂張!

理想很狂但築夢踏實

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主任吳宗信,常自稱是一位「火箭科學家」!吳宗信並非不知「自造火箭」是一件「很囂張」的事,但他認為,這有如台語「竹蒿鬥菜刀」的傻勁,如果能堅持個10年、8年,人家必會對你多一分尊敬,知道你不是在耍帥,而是真的想做一件夠衝擊人心的事。

本身專長是稀薄氣體動力學模擬、火箭推進燃燒、火箭系統整合、電漿醫學、電漿農業、平行科學計算的吳宗信,30年前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博士學位時,就發下宏願日後要讓台灣做出自己的火箭,從那時起,他就像想打敗風車的唐吉軻德,無怨無悔做著這件被視為「瘋狂」的事。

2008年,吳宗信任教於交大機械系,發下豪語:「要在幾年內,以民間力量,用土法煉鋼方式自造火箭,並能夠發射進太空……」雖然火箭實驗的失敗率極高,期間試射20多次,火箭爆炸解體、地面墜毀、無法回收的次數不勝枚舉……但被不少年輕人暱稱為「火箭阿伯」的吳宗信樂觀說,美國就是因為發展太空科學,才帶動科技全面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的科技領頭羊。

情況再艱難也不退縮

「寶島台灣天時地利人和,圓夢只差最後一哩路!」吳宗信解釋,「自造火箭」是工業火車頭,因為要做出火箭,所涉及的面向很跨領域,不論做推進的、結構的、材料的、航電系統、資訊軟體及硬體、通信……種種技術、人才都要用到,而這些,台灣通通都有,且往往一通電話就能找到。

問題是:把人才聚齊,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要說服大家有志共同完成一個夢想,並不容易,何況,做火箭的投資很大……」雖然猶如蚍蜉撼樹,吳宗信依然沒有打退堂鼓。

好不容易進行了3年多,計畫終於成熟了,吳宗信於是在網路上發起群眾募資,希望有更多台灣人認同火箭自造計畫。此計畫共吸引4105位國人支持,順利集資1300萬元,也吸引來一些民間組織有意參與。為了全心做好此事,吳宗信放棄公立大學教職,轉到民間成立公司。

五月天譜曲讚其頑固

因為這分堅持,感動「五月天」的阿信,2016年,將「火箭阿伯」的故事譜成《頑固》一曲,榮獲當年最佳年度金曲,所拍攝的MV也獲得當年最佳音樂影片,吳宗信的故事愈來愈多人知道,但看好的人不多,看戲的人倒不少。

學者的熱情終究抵不過現實的考驗,最後吳宗信選擇和商業機制脫勾,重回交大擔任特聘教授,繼續實踐自己的夢想。這期間,他從未停止自造火箭的研製和發射,過程有些成功和突破,但更多的是失敗和不順,以及必須焦頭爛額四處爭取經費。

「屢敗屢戰的收穫,就是累積了很多不成功的經驗,而這些,是必然的過程。」吳宗信不否認,即便火箭做好進行倒數計時,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有可能導致失敗。每當實驗失敗,吳宗信往往屏息幾秒鐘後,輕輕嘆下一口氣,便安慰團隊夥伴:檢討後再繼續、再進步,本來就不可能「咻!」的一下就到達成功那邊。

表面失敗但育才賺爆

「雖然進展速度沒有想像中快,但在過程中,我發現台灣的每個基礎產業都非常強……」吳宗信開心的說,台灣要完成火箭零件,「百分之百沒問題」,而且成本只要國外製造火箭的1/5,「各國都該來台灣製造火箭」,諸多利基,成為他不斷重新站起來的信心。

俗話說:「就算跌倒,也要抓起一把沙!」有趣的是,吳宗信說:「我撿到的何止一把沙?我結交許多好朋友,訓練人才更精進,重回學校後又找到更多有理想的年輕人一起打拚,我簡直賺爆了。」每天忙得馬不停蹄的吳宗信,只要談起火箭,立刻滿血百分百。

二度募資知音更多了

今年7月,吳宗信再度啟動「全台第一具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計畫」,目標是製造一個兩節火箭,運用衛星發射的技術,結合姿態控制,於明年7月發射,打到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穿越大氣層,雖然還沒抵達地球軌道,但如果成功,離進入衛星軌道的目標就更近了。

吳宗信二度將案子放上募資平台,這一次,募資速度比5年前快了不止一倍,第一天就累積100萬元,甚至快速達標後,立刻朝募資第2期計畫前進,最後共有超過2000人贊助,累積2800萬元贊助金 。

面對台灣人不求回報的熱情支持,吳宗信十分感動。「我不像特斯拉或亞馬遜有厚實的生財工具,要集結民間力量實現太空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每一份贊助更顯得可貴。」吳宗信不敢說自己的「傻勁」感動了多少人,但有幸帶著40多位年輕人,努力做著正確的事,吳宗信眼中閃耀著灼灼光芒。

成功插旗太空競賽領域

今年9月,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發的混合式火箭,成功完成了重要的空中懸浮測試長達25秒,整個飛行控制非常順利,技術媲美液態火箭,讓團隊歡呼不已。

「ARRC是全球混合式火箭領域,第一次完成空中飛行懸浮展示的團隊,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這已經替台灣在太空競賽的領域,插下了第一面旗子。」吳宗信也確信,他研發出混合式火箭推進新動力,加上可以控制火箭進行的方向角度,有助於明年大型混合式雙節火箭第2節火箭自主飛行姿態位置控制能力,一步步朝向太空邁進。

吳宗信解釋說,過往,前瞻中心試射的火箭,都屬於探空火箭。發射後僅能停留在空中 5~16 分鐘,只能回傳即時觀測的資訊,無法送衛星入軌。

但明年發射的HTTP-3A則是可以姿態控制的「類衛星載具」,不僅能飛上太空,還可以控制運行的方向。「兩者差異,就像玩具迴力車和先進的自動駕駛車,技術難度判若雲泥。」

其實長期以來,台灣人一直是美國民間火星計畫的團隊重要成員之一(衛星推進升空有台灣提供的技術在其中),然而,台灣因為沒有自己的衛星載具,每次衛星試射,都必須委託國外的火箭公司代為發射,單次成本高達數億台幣。

未來,吳宗信希望能開發出應用範圍廣、商業價值高的太空載具,運送衛星進入地球軌道。此一繞行地球的衛星,可以回傳網路、電信訊號、進行大範圍的探勘地表、搜集氣候資料,讓台灣未來在太空探索及布局上,占有一席之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