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信 揪人造火箭 飛向太空 文/胡雪綾 |2020.11.07 語音朗讀 272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現年56歲的「火箭阿伯」吳宗信。圖/吳宗信提供 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主任吳宗信,常自稱是一位「火箭科學家」!吳宗信並非不知「自造火箭」是一件「很囂張」的事,但他認為,這有如台語「竹蒿鬥菜刀」的傻勁,如果能堅持個10年、8年,人家必會對你多一分尊敬,知道你不是在耍帥,而是真的想做一件夠衝擊人心的正在準備HTTP-3AT繫留懸浮飛行測試。圖/吳宗信提供 堅強的年輕團隊讓吳宗信雖累猶樂。圖/吳宗信提供在新竹香山溼地發射固態燃料雙節火箭。圖/吳宗信提供每一次試射總是帶著無窮希望。圖/吳宗信提供吳宗信和一群有理想的夥伴一起打拚。圖/吳宗信提供 文/胡雪綾「台灣人要自己造火箭!」光聽到這句話,不少人可能開始準備吐槽了!如果這句話竟是出自民間一位「阿伯」,相信有更多人腦筋凌亂,想著:這是誰呀?竟敢這麼囂張!理想很狂但築夢踏實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主任吳宗信,常自稱是一位「火箭科學家」!吳宗信並非不知「自造火箭」是一件「很囂張」的事,但他認為,這有如台語「竹蒿鬥菜刀」的傻勁,如果能堅持個10年、8年,人家必會對你多一分尊敬,知道你不是在耍帥,而是真的想做一件夠衝擊人心的事。本身專長是稀薄氣體動力學模擬、火箭推進燃燒、火箭系統整合、電漿醫學、電漿農業、平行科學計算的吳宗信,30年前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博士學位時,就發下宏願日後要讓台灣做出自己的火箭,從那時起,他就像想打敗風車的唐吉軻德,無怨無悔做著這件被視為「瘋狂」的事。2008年,吳宗信任教於交大機械系,發下豪語:「要在幾年內,以民間力量,用土法煉鋼方式自造火箭,並能夠發射進太空……」雖然火箭實驗的失敗率極高,期間試射20多次,火箭爆炸解體、地面墜毀、無法回收的次數不勝枚舉……但被不少年輕人暱稱為「火箭阿伯」的吳宗信樂觀說,美國就是因為發展太空科學,才帶動科技全面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的科技領頭羊。情況再艱難也不退縮「寶島台灣天時地利人和,圓夢只差最後一哩路!」吳宗信解釋,「自造火箭」是工業火車頭,因為要做出火箭,所涉及的面向很跨領域,不論做推進的、結構的、材料的、航電系統、資訊軟體及硬體、通信……種種技術、人才都要用到,而這些,台灣通通都有,且往往一通電話就能找到。問題是:把人才聚齊,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要說服大家有志共同完成一個夢想,並不容易,何況,做火箭的投資很大……」雖然猶如蚍蜉撼樹,吳宗信依然沒有打退堂鼓。好不容易進行了3年多,計畫終於成熟了,吳宗信於是在網路上發起群眾募資,希望有更多台灣人認同火箭自造計畫。此計畫共吸引4105位國人支持,順利集資1300萬元,也吸引來一些民間組織有意參與。為了全心做好此事,吳宗信放棄公立大學教職,轉到民間成立公司。五月天譜曲讚其頑固因為這分堅持,感動「五月天」的阿信,2016年,將「火箭阿伯」的故事譜成《頑固》一曲,榮獲當年最佳年度金曲,所拍攝的MV也獲得當年最佳音樂影片,吳宗信的故事愈來愈多人知道,但看好的人不多,看戲的人倒不少。學者的熱情終究抵不過現實的考驗,最後吳宗信選擇和商業機制脫勾,重回交大擔任特聘教授,繼續實踐自己的夢想。這期間,他從未停止自造火箭的研製和發射,過程有些成功和突破,但更多的是失敗和不順,以及必須焦頭爛額四處爭取經費。「屢敗屢戰的收穫,就是累積了很多不成功的經驗,而這些,是必然的過程。」吳宗信不否認,即便火箭做好進行倒數計時,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有可能導致失敗。每當實驗失敗,吳宗信往往屏息幾秒鐘後,輕輕嘆下一口氣,便安慰團隊夥伴:檢討後再繼續、再進步,本來就不可能「咻!」的一下就到達成功那邊。表面失敗但育才賺爆「雖然進展速度沒有想像中快,但在過程中,我發現台灣的每個基礎產業都非常強……」吳宗信開心的說,台灣要完成火箭零件,「百分之百沒問題」,而且成本只要國外製造火箭的1/5,「各國都該來台灣製造火箭」,諸多利基,成為他不斷重新站起來的信心。俗話說:「就算跌倒,也要抓起一把沙!」有趣的是,吳宗信說:「我撿到的何止一把沙?我結交許多好朋友,訓練人才更精進,重回學校後又找到更多有理想的年輕人一起打拚,我簡直賺爆了。」每天忙得馬不停蹄的吳宗信,只要談起火箭,立刻滿血百分百。二度募資知音更多了今年7月,吳宗信再度啟動「全台第一具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計畫」,目標是製造一個兩節火箭,運用衛星發射的技術,結合姿態控制,於明年7月發射,打到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穿越大氣層,雖然還沒抵達地球軌道,但如果成功,離進入衛星軌道的目標就更近了。吳宗信二度將案子放上募資平台,這一次,募資速度比5年前快了不止一倍,第一天就累積100萬元,甚至快速達標後,立刻朝募資第2期計畫前進,最後共有超過2000人贊助,累積2800萬元贊助金 。面對台灣人不求回報的熱情支持,吳宗信十分感動。「我不像特斯拉或亞馬遜有厚實的生財工具,要集結民間力量實現太空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每一份贊助更顯得可貴。」吳宗信不敢說自己的「傻勁」感動了多少人,但有幸帶著40多位年輕人,努力做著正確的事,吳宗信眼中閃耀著灼灼光芒。成功插旗太空競賽領域今年9月,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發的混合式火箭,成功完成了重要的空中懸浮測試長達25秒,整個飛行控制非常順利,技術媲美液態火箭,讓團隊歡呼不已。「ARRC是全球混合式火箭領域,第一次完成空中飛行懸浮展示的團隊,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這已經替台灣在太空競賽的領域,插下了第一面旗子。」吳宗信也確信,他研發出混合式火箭推進新動力,加上可以控制火箭進行的方向角度,有助於明年大型混合式雙節火箭第2節火箭自主飛行姿態位置控制能力,一步步朝向太空邁進。吳宗信解釋說,過往,前瞻中心試射的火箭,都屬於探空火箭。發射後僅能停留在空中 5~16 分鐘,只能回傳即時觀測的資訊,無法送衛星入軌。但明年發射的HTTP-3A則是可以姿態控制的「類衛星載具」,不僅能飛上太空,還可以控制運行的方向。「兩者差異,就像玩具迴力車和先進的自動駕駛車,技術難度判若雲泥。」其實長期以來,台灣人一直是美國民間火星計畫的團隊重要成員之一(衛星推進升空有台灣提供的技術在其中),然而,台灣因為沒有自己的衛星載具,每次衛星試射,都必須委託國外的火箭公司代為發射,單次成本高達數億台幣。未來,吳宗信希望能開發出應用範圍廣、商業價值高的太空載具,運送衛星進入地球軌道。此一繞行地球的衛星,可以回傳網路、電信訊號、進行大範圍的探勘地表、搜集氣候資料,讓台灣未來在太空探索及布局上,占有一席之地。 前一篇文章 陳奕君 鍾皓羽 讓流浪犬變心輔犬 下一篇文章 鄭秋榮 優雅速寫街頭人情味 熱門新聞 01【獻給動物朋友的詩】螳螂校長和他的動物學伴軍團2025.08.2802日本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揭牌2025.08.2903新營講堂關懷長者 捐贈吉祥米2025.08.2804永續竹巨蛋 低碳建築新美學2025.08.2805寄生上流布穀鳥2025.08.2806南非杜省公會參訪南華寺 認識中國茶文化2025.08.2807隱藏地穴裡的風光2025.08.2908葡萄牙佛光人抄經接龍 傳遞吉祥2025.08.2909石岡熱氣球嘉年華2025.08.3010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法水寺首辦2025.08.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血液充滿特戰兵精神王燕琨 積極追夢身障不設限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 作者其他文章大自然清潔隊 維護地球健康彈塗魚、鯽魚、肺魚 皆可離水而活 巴西千湖沙漠 魚兒沙游覓新家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