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畫家】 潘魯生 發現老手藝和老物品之美 文/記者王京雪 |2020.11.01 語音朗讀 149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研究民藝40年,潘魯生收集的民間生活器用及手工藝品已達萬餘件,他帶著團隊調研過460個傳統村落,採訪了3000多位民間藝人,記錄民間藝術項目260項,留存文字資料1200多萬字,錄音資料達5萬分鐘,圖片資料10餘萬張,影像資料6萬分鐘……中國大陸媒體因而稱他為「民間文化的拾荒者」。圖/新華社 研究民藝40年,潘魯生收集的民間生活器用及手工藝品已達萬餘件,他帶著團隊調研過460個傳統村落,採訪了3000多位民間藝人,記錄民間藝術項目260項,留存文字資料1200多萬字,錄音資料達5萬分鐘,圖片資料10餘萬張,影像資料6萬分鐘……中國大陸媒體因而稱他為「民間文化的拾荒者」。圖/新華社潘魯生到濰坊農村調查農村傳統工藝。圖/新華社 潘魯生在李莊體驗土布編織。圖/新華社一名女子在北京恭王府拍攝展出的潘魯生陶瓷作品「丹朱呈祥」。圖/新華社2014年潘魯生展出創作,舉行藝術巡迴展。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京雪研究民藝40年,潘魯生收集的民間生活器用及手工藝品已達萬餘件,他帶著團隊調研過460個傳統村落,採訪了3000多位民間藝人,記錄民間藝術項目260項,留存文字資料1200多萬字,錄音資料達5萬分鐘,圖片資料10餘萬張,影像資料6萬分鐘……中國大陸媒體因而稱他為「民間文化的拾荒者」。「一段日子不去趟村子就覺得不行,只要去村裡,總能有交流有收穫。」潘魯生靠坐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一展廳外的長凳上,姿態隨意,如同下鄉調研時盤坐於老手藝人的炕頭。南一展廳正在展出「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一千五百多件(套)民藝展品都來自他多年下村中的「拾撿」,那些鍋碗瓢盆、桌椅板凳、被褥衣裳、農具玩具……被拭去時間的塵埃,擺放在博物館裡,琳琅滿目地展示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帶著叫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氣息。「辦公桌」早搬去了田野,擔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也是畫家的潘魯生,常年在各地鄉村采風調研,他說民藝是鄉土中來的,要到田野裡去傳承和發展,不能固守書齋和博物館。研究民藝四十年,潘魯生收集的民間生活器用及手工藝品已達萬餘件,他帶著團隊調研過四百六十個傳統村落,採訪了三千多位民間藝人,記錄民間藝術項目二百六十項,留存文字資料一千二百多萬字,錄音資料五萬分鐘,圖片資料十多萬張,影像資料六萬分鐘……中國大陸媒體因而稱他為「民間文化的拾荒者」。從一九八○年代起,潘魯生從鄉土民間先被熟視無睹,後在時代更迭、社會轉型中被輕易捨棄的老手藝和老物件裡看到了美,認為其中有中國人的精神故鄉,擔心「當人們認識到這種價值時,這些東西可能已經沒了」。他感歎人們寄託鄉愁不能只有一輪明月,還有煙火生活,要留住鄉愁的載體和文脈。手藝是母親的藝術今年七月,他的展覽「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很奇妙的,這個名字樸實、展品也樸實、還充滿地域色彩的展覽得到了來自天南海北的觀眾的喜愛。工作人員表示,暑假期間這個展尤其受孩子們青睞,展廳裡總逗留著許多小朋友。副館長劉萬鳴見過一位來參觀的母親指著油燈,跟孩子說你姥姥當年就用這個燈給你姨、你舅、你媽媽縫衣服,小孩聽了突然說了句「慈母手中線」。還有人拍下一個籃子的照片發給朋友,說在展廳裡看哭了,飢荒時,他跟奶奶討飯就用的這樣的籃子。「多好看啊!」一口北京腔的女士從年畫到花布拍了無數張照片。她背後獨自前來參觀的大爺操著濃重鄉音興致盎然地念著展品名字,「這是茶壺套!」「這是蟈蟈葫蘆!」「無論什麼年齡、職業,無論見過這些東西,還是沒見過,人們只要進入這樣一個空間,就會自然產生聯想和興趣,因為這裡面有我們文化的記憶。」潘魯生說。在展廳裡走了一圈,他停留在一組人物題材的「孩兒模」前,「這是我小時候玩過的,一九八○年代做民藝研究時,我回老家山東曹縣的老屋裡找了出來。過去大人用磕子做麵食,小孩用孩兒模和泥巴過娃娃家,這種模具題材多樣,有動植物、十二生肖、戲曲故事、民族英雄人物……是我們當年的百科全書,從中不僅能學到知識,也教給孩子怎麼做人,不要走樣。」「手藝是母親的藝術。」轉身看到旁邊展櫃裡各種兒童穿戴的圍兜、虎頭鞋帽、小衣服,潘魯生說:「生活中母親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藝術,因為它教化孩子什麼是美的,什麼是善的。」從小學畫畫,潘魯生曾在工藝美術公司做過一段時間設計員,耳濡目染,愈來愈喜歡民間藝術。在大學,他開始學習和研究民間美術,不斷下鄉尋訪老手藝人,收集、記錄、整理和研究民間手工藝作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思考民間文化的價值。改革開放後,西方現代派藝術湧入中國,形成熱潮,在帶來新氣象與新思考的同時,也引發對本土藝術的再認識。當時,潘魯生被借調到北京,在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美術史》當資料員。置身美術史的視野中,他有了個夢想——建一家民藝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記錄和傳播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在鄉野間真切感知到社會變遷,目睹傳統手藝的流失,也在研究與文化藝術交流中愈發深刻地感受到民藝的價值和意義,潘魯生覺得「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他篤信民藝之美,也希望更多人看見這種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美。讓民藝「活」在當下一九九七年,潘魯生提出「民間文化生態保護」的命題,引起學界和社會各界關注。一九九八年,經過十年籌備,潘魯生在山東正式註冊成立了的中國民藝博物館。這一次「記住鄉愁」展覽的展品,就主要來自該館館藏。潘魯生認為民間文化也是一種生態環境,如同自然生態環境一樣,民間文化生態環境也在工業社會的發展中遭受破壞,而民藝處境嚴峻的根源正是其所依附的民間文化與民間生活的喪失。在一篇呼籲保護民間文化生態的文章中,潘魯生寫道:「我們沒有理由不像保護生態平衡、保護珍稀動植物那樣保護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手工文化,保護正在遺失的傳統。假如有一天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真的消亡了,我們會不會像忍受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一樣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態的失衡呢?」他將這篇十餘年前的文章放在國博今年為「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出版的展覽圖錄序言位置,再次發出保護民間文化生態的呼籲,提醒人們全球化時代更需要提高文化自覺和自信,需要民族化、個性化,要重視民族文化和民間手藝,並使之「活」在當下。 前一篇文章 【前北京故宮院長】 單霽翔 活化文物 讓文化走進生活 下一篇文章 邵逸夫、饒宗頤相助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懷舊藝文漫步】 燕南園 百年風華依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 只有戰鬥才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