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物角度營造環境 已有42種海鳥受惠 假鳥吸引群聚 復育海鸚鵡

編譯韋士塔 |2020.10.31
2568觀看次
字級
研究人員放養海鸚鵡的雛鳥。圖/美聯社
克雷斯投資海鸚鵡復育數十年,成果斐然。圖/美聯社
海鸚鵡以紅色尖嘴和富有表情的面孔聞名。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鳥類學家克雷斯(Stephen Kress)投身海鳥保育已數十年,他推動「海鸚鵡計畫」(Project Puffin),不斷嘗試創新方式,拯救這種一度瀕臨絕種的生物。

克雷斯回憶,大約50年前,他在美國和加拿大邊境附近的一個島上第一次見到海鸚鵡,隨即喜歡上這種以紅色尖嘴和富有表情的面孔聞名的小海鳥。後來,克雷斯也進一步了解海鸚鵡的特性,這種鳥類可潛入海中超過30公尺的深度,飛行速度達每小時80公里,也能在巨石上挖洞。

然而,緬因州的大西洋海鸚鵡棲息地在1800年代末期幾乎被摧毀,獵人捕捉海鸚鵡,食用牠們的卵、肉,羽毛則被製成裝飾品。

克雷斯在鳥類保護非營利組織「全國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推動「海鸚鵡計畫」,以創新方法復育海鸚鵡。目前緬因州海灣的一座島嶼上,已有1300對海鸚鵡築巢棲息。這座島嶼位於緬因州海岸10公里外,須搭乘小艇才能到達,沒有捕食者,是理想的海鸚鵡棲息地。

克雷斯的研究團隊自1973年起,持續從加拿大紐芬蘭(Newfoundland)海岸的島嶼把海鸚鵡的雛鳥運至緬因州,希望這些雛鳥長大後會持續繁殖。最初的嘗試並不順利,克雷斯則表示:「我開始試著以海鸚鵡的角度思考。」

克雷斯發現,海鸚鵡有群居的習性,因為這能避免被掠食者攻擊;因此,克雷斯開始在島上擺放一些木製的海鸚鵡,成功吸引海鸚鵡前來築巢。克雷斯解釋,這種方式稱為「群體引誘」,他們使用誘餌、錄音、鏡子、氣味、人工洞穴和假蛋,營造海鸚鵡鳥群生活的環境。

目前他們已在其他島嶼以相同方式復育海鸚鵡,這套方法也被全世界的海鳥保護人士採用。目前已有14個國家、42種海鳥受惠於克雷斯開發的技術。在太平洋地區,研究人員使用克雷斯的方法幫助瀕臨絕種的短尾信天翁。這種鳥類主要棲息在日本一座活火山的山坡上,當地鳥類學家仿效克雷斯的技巧,設法復育。

儘管成功復育許多鳥類,克雷斯仍對海鳥的生存前景擔憂不已,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他表示,地球暖化的速度非常驚人,而海鸚鵡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一旦溫度變高,牠們可能會另覓地點築巢;此外,水溫升高會影響魚類的活動,迫使魚類移往溫度較低的水域,讓海鸚鵡面臨覓食不易的困境。

研究人員去年開始使用微型全球定位系統(GPS),追蹤海鸚鵡的活動狀態,並觀察海鸚鵡捕獲的魚類,以便靈活調整策略,盡可能保護海鸚鵡。

克雷斯雖然已在去年退休,仍對海鸚鵡的保育充滿熱情;他對未來充滿希望,但也警告進行保育工作時不能自滿,且須與時俱進。克雷斯說:「大自然很奧妙,我們必須謹慎面對。」

現任「海鸚鵡計畫」主任里昂斯(Don Lyons)說:「克雷斯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海鳥保護者之一。他讓我們了解,以正確方式努力,確實能為生物做出貢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