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 圖/青林國際出版提供
文/施佩君
就像收到禮物一樣,讀著南允景的《公車》繪本,滿心歡喜,因為這份禮雖輕,情意頗濃,為疲憊的人暖心,教勞碌的人從容。
書盒上畫著一輛公車,與書名一致,書的尺寸也以此設計,造型簡淡一如日常。輕輕拉出裡面的書,書封上的人在外盒縷空的窗格裡移動,上車下車百種喻意一時說不清。圖底大片留白剝離周遭的喧囂,抽出書本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安靜。
沉靜,是南允景施展的魔法,讓我們坐上這班公車,便能脫去塵世擾攘,由內而外看世界,由外而內看自己。一趟返家路程恍若人生縮影,行在日與夜的交接;起點的站牌亮晃晃的,身邊是「原本是各自走各自的路,後來都踏上了同一條道路」的人們,或長或短的交會後在各自的站下車,離去的人點亮一盞盞燈火錯落樓宇間。終點的站牌黑幽幽的,只有主角一人,與遙不可及的點點星光;生命終歸孤寂,但誰也不想身後化做一團虛空,即便是發出一點點微光,也要證明自己曾經存在。
一生遭逢曲曲折折
從此站到彼站,公車從來不是目的,在既定的路線上行駛時間流的儀式,只有自己知道,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內心獨白形式的文字,一句一句嵌進南允景流暢的圖畫裡,以俐落節制的線條、中性色的運用,表現柔和沉靜、與世無爭的態度,讓讀者也一同坐在公車上引頸長望,產生「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共鳴。
南允景低吟淺唱一路風景不流於單調,在於她善用視角的變化控制閱讀的節奏;忽而遠,忽而近,忽而升拔到高空俯覽,忽而又降落水平之下仰望;上一頁我們還在車內近看著車裡的人,下一頁我們望向窗外,再下一頁距離拉遠,我們變成路人視角,遠望公車行駛橋上,又下一頁公車就停在我們的正前方。與此同時,公車從左頁往右頁走的規律不變,公車路線圖般的固定。起初我不太習慣這樣的安排,好像車開得太快,彎彎拐拐地讓人暈眩;可是細思一番又覺得有趣,這全知視角宛若靈魂出竅,四處遊走,如此觀察人一生會遭逢的曲曲折折、走走停停,反而多了一分冷靜與清明,對於「隱藏在每個不同背影裡的心情與故事」也更能同理。
喚起公車通勤回憶
《公車》一書喚起我住在城市時搭公車通勤的記憶,相較於跑在天上(高架)、地下的捷運,我更喜歡搭公車穿梭大街小巷「讀」窗裡窗外的人。我經常會想,搭同一班公車的人,一起等紅綠燈的駕駛、機車騎士和行人,我們共同擁有短暫交會的時刻,是必然或是偶然?如果城市是個大舞台,我們是按照著什麼樣的次序出場,互望一眼,揚長而去?那些下一秒鐘就被遺忘的面孔,為什麼出現?是不是也如「百年修得同船渡」,是難得的緣?我如此聯想,因此看到《公車》畫中的人,大部分面目不清、沒有五官,即使畫了臉也簡單得讓人過目即忘,不感意外。相較於面孔,南允景更費心描繪他們的衣著打扮、舉止姿態,我想當我們化做芸芸眾生的一員時,也只剩下男女老幼、衣著符號標誌自我,這就是一種「隱藏」吧,一種沉浸在日復一日、非自願的、渴望被發現的隱藏。
《公車》是南韓插畫家南允景第一本作品,無論圖文都熠熠生輝,細細品讀,下次坐公車時,必然能體會「世界依舊如初,每一瞬間卻格外新鮮」;也會更肯定認真生活的自己,正一閃一閃綻放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