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養生首重「潤燥養肺」 補水不可少 |2020.09.28 語音朗讀 17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說:目前進入晚秋,要防止秋燥上身,養生首重「潤燥養肺」,中、西醫觀點皆表示,「補水不可少」。圖/Pexels 【本報台北訊】開始有了秋天的感覺,天氣也會逐漸轉為乾燥,除了皮膚、嘴唇容易變乾脫皮,有些人還會不自覺乾咳,鼻子也易過敏。中醫師提醒,秋燥易傷肺,養生首重「潤燥養肺」,而中、西醫觀點皆表示,「補水不可少」。中醫將秋季養生畫分仔細,初秋和晚秋保養重點大不同,根據《聯合報》報導,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說,立秋到處暑的初秋,要延續暑濕、熱濕,養生重點仍在脾胃;但白露後的晚秋,就要防「秋燥」上身,要留意感冒、呼吸道和肺部毛病,還要特別留意情緒問題。圖說:秋天養生食材。圖/陳惠惠秋燥要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及和中益氣,陳光偉建議,吃粥最好,也最簡單,可以食用百合紅棗糯米、百合蓮子、菊花山藥、百合杏仁及胡桃松子粥,每周吃一次。此外,還可以多吃百合、銀耳、麥冬、杏仁、粳米、水梨、蜂蜜、蓮子和紅棗等。圖說:秋燥要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及和中益氣,可以多吃粥。圖/Unsplash由於天乾物燥,因此補水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中醫師建議喝溫水,否則「形寒飲冷則易傷肺」。陳光偉說,「潤燥不離茶」,可飲用桔茶、紫蘇茶和橘皮茶,茶葉各以5公克,對上1000 c.c.的水,淡色淡味,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可煮來喝。工作經常要講話的人,若覺多言氣虛,可用西洋參、麥門冬泡水喝。圖說:秋燥補水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不喜歡喝水的民眾也可以飲用桔茶、紫蘇茶和橘皮茶。圖/Unsplash一到進補季節,痛風、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等,高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的三高患者容易變多,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說,秋天早晚溫差大,在換季適應過程中,有些高血壓患者清晨的血壓會比較高,要特別留意。捉摸不定的氣溫,也會讓皮膚變敏感,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表示,除了臉、頭皮可能出現脂漏性皮膚炎,頭皮還可能有乾癬、毛囊炎等,若沒好好保養,掉髮情況也會增加。此外,軀幹和四肢也易乾癢,手掌、腳掌汗泡疹、濕疹也易復發,洗澡時水溫忌太燙,並塗抹含保濕劑的保養液,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食物,讓皮膚面對溫、濕度變化時,症狀不會惡化。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骨鬆是老年無形殺手 挑對時機篩檢可預防 下一篇文章 過濾方式沖咖啡對人體最健康 增專注力 改善情緒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4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5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6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7【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8迎接加拿大國慶日 佛光人贈物資送暖2025.06.3009【詩】覺有情2025.07.0210雲梯2025.07.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養眼專欄】 眼睛為何會提早老化?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