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養生首重「潤燥養肺」 補水不可少

 |2020.09.28
1612觀看次
字級
圖說:目前進入晚秋,要防止秋燥上身,養生首重「潤燥養肺」,中、西醫觀點皆表示,「補水不可少」。圖/Pexels

【本報台北訊】開始有了秋天的感覺,天氣也會逐漸轉為乾燥,除了皮膚、嘴唇容易變乾脫皮,有些人還會不自覺乾咳,鼻子也易過敏。中醫師提醒,秋燥易傷肺,養生首重「潤燥養肺」,而中、西醫觀點皆表示,「補水不可少」。

中醫將秋季養生畫分仔細,初秋和晚秋保養重點大不同,根據《聯合報》報導,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說,立秋到處暑的初秋,要延續暑濕、熱濕,養生重點仍在脾胃;但白露後的晚秋,就要防「秋燥」上身,要留意感冒、呼吸道和肺部毛病,還要特別留意情緒問題。
圖說:秋天養生食材。圖/陳惠惠

秋燥要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及和中益氣,陳光偉建議,吃粥最好,也最簡單,可以食用百合紅棗糯米、百合蓮子、菊花山藥、百合杏仁及胡桃松子粥,每周吃一次。此外,還可以多吃百合、銀耳、麥冬、杏仁、粳米、水梨、蜂蜜、蓮子和紅棗等。

圖說:秋燥要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及和中益氣,可以多吃粥。圖/Unsplash

由於天乾物燥,因此補水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中醫師建議喝溫水,否則「形寒飲冷則易傷肺」。陳光偉說,「潤燥不離茶」,可飲用桔茶、紫蘇茶和橘皮茶,茶葉各以5公克,對上1000 c.c.的水,淡色淡味,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可煮來喝。工作經常要講話的人,若覺多言氣虛,可用西洋參、麥門冬泡水喝。

圖說:秋燥補水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不喜歡喝水的民眾也可以飲用桔茶、紫蘇茶和橘皮茶。圖/Unsplash

一到進補季節,痛風、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等,高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的三高患者容易變多,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說,秋天早晚溫差大,在換季適應過程中,有些高血壓患者清晨的血壓會比較高,要特別留意。

捉摸不定的氣溫,也會讓皮膚變敏感,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表示,除了臉、頭皮可能出現脂漏性皮膚炎,頭皮還可能有乾癬、毛囊炎等,若沒好好保養,掉髮情況也會增加。

此外,軀幹和四肢也易乾癢,手掌、腳掌汗泡疹、濕疹也易復發,洗澡時水溫忌太燙,並塗抹含保濕劑的保養液,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食物,讓皮膚面對溫、濕度變化時,症狀不會惡化。

圖/Unsplash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