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9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3/第四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名

星雲大師 |2020.09.20
2848觀看次
字級
水月觀音菩薩圖╱西夏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 塔什國家博物館藏 世界佛教美術大圖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什麼叫做「妙」呢?換一句話說,不可思議叫做「妙」。不論是十法界或是十如是,都是天地間的自然法則,為一念心所具有。如果講到自然法則的話,那就不是外道的無因無果論了。十如是完全是照因果律所顯現的因果法。因此,從自己能顯現十界這一點來看,除了說它是妙法以外,還能說出別的什麼嗎?如果你造了地獄的因,就是你怎樣的厭惡它,也必然要感受那地獄的果報;造了畜生的因,就必定墮在畜生界中;這是自然的法則,既不是佛作的,也不是凡夫說離就能離的。由此類推,則造善因而感善果也是如此。這個都是十如是的法則,是不能移動的,法爾如是,三世古今,儼然長存,除了說它微妙不可思議,實在沒有別的可說。

如上所說的妙法,若拿我們人類的心來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十界的因,完全是由於一心的迷悟而升沉的,一點不昧因果律。如果能這樣的認清,就能發現觀音普門示現救濟的重大意義,而一心稱名的意思也就能更進一層的了解了。

什麼叫「蓮華」呢?

《妙法蓮華經》這名稱是羅什三藏法師翻譯的,梵語的原文是「薩曇芬陀利修多羅」,「薩曇」是「薩達磨」的略稱,「芬陀利」本叫「芬陀利加」,若要詳細知道,在《法華玄義》第八卷上,把「薩達磨」、「芬陀利加」、「修多羅」解說得非常詳盡。

「薩」,在羅什大師以前的竺法護譯為「正」,到了羅什大師時才譯為「妙」,「達磨」即是法,所以叫做「妙法」。「芬陀利加」譯為「白蓮花」比較正確,本來應該稱為「妙法白蓮華」,簡稱之為「妙法蓮華」。

把「妙法」與「蓮華」結合起來,是取「當體蓮華」與「譬喻蓮華」兩種意義。當體蓮華是取義於蓮華之入汙泥而不染,所謂妙法,本來就是清淨的,那個清淨的妙法,就好比入汙泥而不染的蓮華。譬喻蓮華是取義於花與實同時俱有。大凡一種植物,都是先開花,等待花落了的時候,才會結成果實。可是唯有蓮華當開花的時候,在萼的地方就已有果實的台座。以花果同時的蓮花,而來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眾生以迷為因,佛界以悟為果。

根據上述的十界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當中具有眾生界,眾生界當中具有佛界,從因中有果,從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時,誠然像蓮花的花果同時生出相似,所以取義於譬喻蓮花。

什麼叫做「經」呢?

「經」的梵語叫「修多羅」,正譯為「契經」,就是在上能契合諸佛所說的真理,在下能契合眾生的根機,所以叫做「契經」。同時,經還有貫穿與攝持的兩種意思。貫穿是說如來說法的意義本來是一貫的,攝持是說如來普遍攝化眾生而沒有遺漏。還有如來金口說的教法,是亙古今而不易的,所以名之為「經」。

關於「妙法蓮華」四字經題的出處,在《法華經》的〈方便品〉中說:「如是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優曇鉢華」,或叫「優曇鉢羅華」,或名「謳鉢羅花」,譯為「青蓮華」,這是一種祥瑞的花,雖然有這個名字,但在世間上通常是見不到的。相傳在如來誕生時,或金輪王出世時,這種花曾一開即斂。如來開顯法華的妙法,好像是這希有的瑞花開放了,這在〈方便品〉中說得非常明白。

第四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名

「觀音」的這個名詞,有種種不同的翻譯。羅什譯為「觀世音」,稱為舊譯;雖同稱舊譯,但竺法護譯為「光世音」;到了玄奘大師,又譯為「觀自在」,稱為新譯。

這些不同的翻譯,哪一種是正確的呢?玄奘大師的翻譯似拘泥於原語,羅什大師的則是意譯。

觀音的梵音本來是「阿黎耶阿縛盧枳低濕伐羅」(Āryāvalokiteśvara),現在逐字解釋如下:

「阿黎耶」,華言譯為「聖」,是尊稱的意思。

「阿縛盧枳」,是觀照或注意的意思,所以簡稱為「觀」。

「低濕伐羅」,是堪能之義,如果做為名詞,就是指「君王」或「君主」的意思。

從上面的幾個解釋,取自在之義,稱為「聖觀自在」,略稱「觀自在」,較為正確一點。所以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說:「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那麼,羅什大師翻譯的「觀世音」,難道就錯誤了嗎?那並不是的!我們從羅什大師的譯風來看,從經文所說這位菩薩的誓願來看,就可以知道他是沒有錯的了。如本品的經文,佛陀開始就說:「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的名詞,就是從這段音聲的文字而來的,而且這段文字在〈普門品〉中,又特別占有重要的意義。

在密教裡,說這位菩薩是司如來大悲總德,為阿彌陀如來的因位首座。通常彌陀左右的二大士,就是觀世音與勢至。觀世音是司慈悲門,勢至是司智慧門。觀世音與勢至都是為人所熟知的。

玄奘大師所以要把這位菩薩譯為「觀自在」的原因,是因為這位菩薩欲使眾生觀察諸法而得自在的緣故。

羅什大師所以要把這位菩薩譯為「觀世音」的理由,是因為這位菩薩觀察聽聞眾生的一心稱名,而來救諸世間憂惱的緣故。

羅什與玄奘二法師的翻譯,都很確當,都有意義。

其次,我們來談談觀世音的淨土,什麼才是觀世音的淨土呢?

原來觀世音的淨土,叫做「補陀落」,或叫「補陀落伽」(Potalaka),通常都是稱補陀落的多。根據《慧苑音義》卷下說:「補陀落伽山,譯為小花樹山,這個山中,有很多小白花樹,其花芬芳,香氣遠播。」《華嚴探玄記》第十九卷上說:「印度名逋多羅山,此無正翻,以義譯之,則名小樹蔓莊嚴山。」在《十一面經》和《華嚴經》,都曾說到這個山。

因為觀世音信仰盛行於東方,所以在東方到處都有補陀落,南印度的南部、中國的舟山群島,都是東方比較大的補陀落。

在中國,文殊的淨土是五台山,普賢的淨土是峨眉山,地藏的淨土是九華山,觀音的淨土是普陀山,合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在西藏首都拉薩的喇嘛法王宮為補陀落,說法王為觀世音的化身。其他供奉這位菩薩的處所,皆叫補陀落。從普門示現的誓願來說他的理想,那就是欲使這個娑婆世界完全成為補陀落。

關於觀音的異名,在諸經中有如下的稱號:

〈普門品〉中,稱為施無畏,或稱淨聖。

《請觀音經》中,稱為大悲施無畏。

《悲華經》中,稱為正法明如來,或稱為遍一切功德山王如來。

《觀音授記經》中,稱為大悲聖者,或稱救護苦難者,或稱普光功德山王佛。

〈真言儀軌〉中,稱為大慈大悲主。

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金剛菩薩。

我們知道了觀世音菩薩不同的名號之後,再來研究「菩薩」的意義。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舊譯為「大道心眾生」,新譯為「覺有情」。僧肇法師《注維摩詰經》第一卷上說:「菩薩具稱為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是佛道之名,薩埵秦譯為大心眾生,有大心方能進入佛道,故名菩提薩埵。」

《阿毗曇》說:「菩提云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此人發廣大心,求無上道,救度眾生,故名菩薩。」

《大論》說:「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就眾生,以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說:「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以化他,故名為菩薩。」

「菩薩」,譯為大道心眾生,或覺有情的意義,已經是明白的了。可是,《阿毗曇》與《大論》的解釋有所不同,現在辨說如下:

《阿毗曇》的解釋,謂菩薩發大心,是為救度眾生而求無上道的意思,這與普通所解釋的覺有情「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是相同的。但根據這個解釋,則菩薩似乎沒有究竟覺悟了的,但《大論》說:「菩薩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薩。」則菩薩是已經覺悟了的,因為自己覺悟,才能用佛道廣度眾生而應病與藥。

我們現在所講的觀世音菩薩,如《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所示,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早就成佛了,由於大慈悲心的驅使,方才特地再示現菩薩,隨緣度化。這與一般為眾生而上求大覺的人,當然是很不同的,因為他是已覺悟的大菩薩。比較兩說,以《大論》的解釋較為確切。

普門的「普」字,是說觀音的眾德普具。實在說來,觀音不單是普具眾德,而且有大悲救濟的活力,所以「普」是普具大悲救濟之光,而到處應現的意思。

「門」同是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濟的眾生,有種種不同的類門。所謂「普門」,是說眾生的根機雖有千差萬別,而觀世音菩薩則能普應群機,無不示現。中國古德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兩句話,可做為觀世音菩薩化現三十三身普門示現的最好寫照。

「品」是品類,謂在同一部經中,區分為幾類,秩序井然,不紊不亂,如《法華經》分二十八品,藥王菩薩有〈藥王菩薩品〉,妙音菩薩有〈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