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馨(中)在菁桐為遊客導覽。圖/記者邱榆蕙

影片來源:新北市社會局
【記者邱榆蕙專題報導】「要做,死一人;不做,死一家」,這是早期在新北市平溪菁桐形容礦工的一句話,讓第三代女礦工楊桂馨感觸甚深,她憶起父親生前為養家,投入危險煤礦工作、折損性命,幾度紅了眼眶。她說,當時貧困,不挖礦會餓死,入坑又可能遇礦災死傷,箇中辛酸難以形容。如今她在菁桐擔任小旅行導覽員,為遊客述說當年挖煤故事,盼後人勿忘礦工貢獻。
家族男丁入礦坑後陸續早逝,留下阿嬤、媽媽、妻兒們,在一九○七年之後的菁桐,這樣的困頓家庭很常見,楊桂馨家是其中之一。楊桂馨指出,因為女性長輩的韌性,母代父職,不顧落石危險,在山下撿煤炭維生,才得以延續楊家子孫命脈。
楊桂馨講述,菁桐石底大斜坑曾是全台工作面積最廣、最深的礦區,出產的煤礦被稱做「黑金」、「台灣煤」,帶來工作機會、人潮,讓菁桐繁華一世紀。
楊桂馨指出,她的阿嬤楊張麵年輕守寡,與嬸婆扶養九兒、九媳,「阿嬤曾對我說,以前的人命不值錢,沒錢請醫生,吃個麵線、吃塊薑就當做好了」。她說,當時楊家九個兒子都在礦坑工作,幾年間,阿嬤面臨三個兒子、兩個媳婦過世,包括她的父親楊福成。
當時楊桂馨讀小學,「不知道今天哪一個同學的爸爸會不見,全班都存在不安全感」。她回憶,從未看過阿公,爸爸則是十歲就進入礦坑工作,四十二歲去世,生前患矽肺症十年。
土生土長的平溪人楊桂馨指出,當時菁桐人以煤礦業維生,男人入坑挖礦,女人選煤、洗煤,還要上山務農,若是丈夫身亡,女人得扛起養家責任。
楊桂馨說,她的母親楊胡冬十幾歲上工,嫁進楊家後繼續進坑推煤車,清晨六點多去工作;楊桂馨四點就起床煮飯,一手帶大弟弟,已經沒了父親,很擔心「如果媽媽做死了怎麼辦」。楊桂馨十五歲就在礦場工作,雖會讀書、考上基隆女中,但因為沒人照顧弟妹,成為女工。
「如果沒有我阿嬤她們,也不會有現在的我們。」楊桂馨已在菁桐擔任小旅行導覽員二十年,新北市社會局本月也完成第一批、十六名菁桐小旅行導覽員授證,盼為更多人訴說在地女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