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公山出米岩。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仙公山出米岩
泉州市洛江區仙公山白水岩後峭壁底部,有一岩穴裂孔,約五釐米圓徑,名為「出米岩」。
傳說,五代時期何氏九仙施展法術奪了貪官汙吏的庫糧,儲藏於此,並作法使之根據當日寺中僧侶香客的人數,自動流出適量白米供應食用。後來,寺中有一個住眾想多得米糧,而使用鋼針打鑿出米孔,結果鋼針反而被石頭鉗住,至今鋼針仍鉗在出米岩口,像鐵鑄一樣再也拔不出來。從此,出米岩不再有靈性,白米顆粒不出。
清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仙公山住持普憲禪師撰詩:「岩崖米石昔曾然,疑是靈山別一天」。五代竟傳從此出,於今空鎖待何年?
石頭能出米,那石頭有著一分神奇,是一種超自然現象。據學者專家初步統計,中國南方有著五十九處相似的出米石,其中福建省有十四處,台灣有十一處。
出米石的傳說,大多始於唐、宋兩代。在其之前有傳說:弘農地區楊子家中房梁自行流出大米,流了三年之久。
出米石的傳說,往往與佛、道兩教相關。長樂龍泉寺當地傳說: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七四九─八一四)於唐貞元年間,重建福建長樂龍泉寺時,將所化之米,用神通運回,藏於石佛肚內,並吩咐廚師每日到殿後石佛臍眼中取米。出米數量剛好能飽餐於當日之眾。工程告竣,石佛不再出米。類似傳說,在福州建雲居上庵寺等地也有著不少。
或許,那些出米石、那些傳說是百姓對大米的追求,以及對饑餓深刻記憶所萌生而成;或許,是佛、道兩教在吸引信眾與施捨過程中附帶的方式;或許,出米石大都為帶著白狀斑點的岩石,它們的形狀讓饑餓的人們容易誤認誤判;或許,民間傳說的流傳,在百姓中有著廣泛性與模仿性,在不同地方也常流傳著相似傳說。
然而,對於今人而言,以感性及科學的眼光與思惟來看,那些石頭皆是無言的石頭、夢幻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