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庄開山大帝廟。圖/鍾秉諺
文/鍾秉諺
雲林大埤鄉有座舊庄開山大帝廟,廟裡供奉的主神,乃是開山大帝介之推。
依廟前〈舊庄開山大帝廟沿革誌〉記載:「舊庄結社之初,廣東人移住本地,斯時攜來開山大帝奉祀於家宅祭拜。當時荒煙蔓草,瘴氣未除,民眾多染上流行疾病,於是祈求大帝施醫救世,罹患疑難絕症者,每求必應,依願痊癒,香火日盛,庄民感於大帝靈聖,神威顯赫,信徒日增。因此,眾議建廟奉祀,因此由地方有志許、陳二姓合力鳩金興建,至咸豐二年(一八五二)於舊庄建立一廟,雕塑開山大帝金身奉祀……日據(治)時代,皇民化運動,廟宇被拆除,改建為民眾集會所,因此神像流落於民間秘密奉祀……台灣光復信仰自由,舊庄民眾、地方大老眾議,擇吉日請回開山大帝神像……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三月,由陳北、李長慶召集本庄大老、信徒、地方仕紳商討重建廟宇……於同年十一月七日入火安座……」今日所見廟貌,其楹聯特色有六副為民國六十年十一月重建時,請嘉義朴子名儒黃傳心先生(一八九五─一九七九)所撰書,黃傳心是日治時期的漢詩詩人,為「猿江三才」之一,當他在門柱留下這些詩句時,已經七十多歲。
這六副楹聯依內容來分,以主神介之推生平入聯者,有大門柱聯:「大帝從亡歷盡艱辛年十九;帝恩同仰永垂庇佑事尋常」,由介之推追隨晉文公十九年的艱難,帶出其對國君的有情有義,永垂千古。
以頌讚介之推神格入聯者,也有廟右門聯:「開山功蹟流傳亙古懷清節;大帝恩波浩蕩通今勵盡忠」、神房柱聯:「開山遂復國英名遍傳中外;大帝不居功清譽長留古今」、廟左門聯:「開山救世英靈萬古香煙盛;大帝留名青史一生品節高」,此類楹聯為數最多,用「盡忠」、「不居功」、「品節高」等加以描述,將介之推的忠心與品節,深入信徒的印象。
此外,亦有以寒食節紀念介之推者,如廟中門聯:「開紀晉時香火萬家始;山焚緜(綿)上清明一日前」、神房前柱聯:「開國論功割股啖君不言祿;山祠紀節禁煙盛典永留芳」,概括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日、禁煙不得生火,出自介之推功不言祿、甘焚於綿山的典故。
若就匾額來說,還有民國六十年十一月新建時,黃傳心所寫「忠不言祿」、本庄弟子所獻「至誠感神」;民國八十七年三月開山大帝聖誕時,前雲林縣長蘇文雄敬賀「澤庇蒼生」等,匾額題辭都與楹聯內容相配合,增添聖域的內涵,當人走進開山大帝莊嚴的殿宇,就能感受匾聯境教的氛圍。
楹聯的故事,支撐起這座介之推聖殿,也見證了詩人當年的苦心,即使年逾古稀,仍願意為楹柱來提筆,讓詩句從原來的紙本裡變鏤刻,展示在舊庄民眾崇仰的神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