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佛性既非有,亦非無,無法可說。圖/蘭原
文/星雲大師
空是什麼?有是什麼?空是水,有是波;空是水性,有是波浪。大海是什麼樣?大海波濤洶湧,澎湃不已,排山倒海,千差萬別,那就是現象上的有。海只有動的樣子嗎?非也,海是水,水性是靜的,它的本體是靜的,因為無明風,而把靜的水吹得動盪起來。所以,波浪是動的,但波浪是水,水不是動的,是靜的。
我們要認識水性,不必等到風平浪靜。一個人有般若,就是在海水波濤洶湧、動盪不停的時候,也能看出水的本性是靜的。我們對於千差萬別的現象界要認識:它是空的,是靜的,都是真如,都是法身,都是實相。本體和現象是不離開的,從本體而有種種差別現象,差別現象歸原還是平等的自性。
空是什麼?空是理,有是事。空是一個理性,真理的根據;事,同樣的道理,可以成就好多的事。佛經裡有此一說:「欲會無為理,先從事相看。」無為就是平等、出世間的道理。想要會無為的道理,必須從相上看,從事上看,從動亂裡可以知道寂靜,從差別裡可以知道平等。
空和有是很難懂的,空是精神,有是物質;空是一,有是多;空是平等,有是差別;空是性,有是相。沒有差別,怎麼知道平等呢?沒有平等,怎麼會有差別?從一有多,多又歸一;千差萬別的相狀,歸原則性一如也。
什麼是空和有?用譬喻來說,空是爸爸,有是媽媽。爸爸怎麼樣?爸爸很嚴格,父嚴如日;母親怎麼樣?母慈如露。世間萬物如果只有太陽照射,統統都晒枯、晒乾、晒死了,那不行;如果只有甘露滋潤,太潮溼,也是不行。
世間萬物的生存,要有太陽的照耀和甘露的滋潤,好比人一代又一代的延續生命,要有父親和母親的撫育。空是嚴格的、理性的,就像嚴父;有是慈悲的,就像慈母。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好比小孩子,光有嚴格的父親不能順利成長,還要有慈悲的母親。
《禪林寶訓》有兩句話說:「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春風夏雨,能令萬物欣欣向榮;秋霜冬雪,能令萬物成熟。宇宙世間,要空有和合、本體現象和合才能成就。空和有是分不開的,春夏秋冬是相聚在一起的,只因眾生愚痴、成見,所以認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
有一個師父,每次收的徒弟長大了以後,都回到社會上去了,為什麼?經不起社會的誘惑。這個師父很傷腦筋,心想:這一次收的小徒弟,絕不給他在世間受誘惑,要把他帶到深山裡去修鍊。
於是,他就把兩個小孩帶到深山裡修鍊。等到他們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這個師父想給他們考試。怎麼考法?師父帶著他們到都市遊玩,以便觀察他們是不是會受都市的誘惑。結果,這兩小男孩到了都市裡,什麼都不要看,專門看漂亮的女人。這個師父就說了:「不要看!那都是吃人的老虎。」
等到都市走了一遭,回到山裡後,「徒弟!今天帶你們到都市裡玩,都市裡有高樓、有車子……你們說什麼東西最好看呢?」兩個徒弟不約而同的說:「吃人的老虎最好看。」
為什麼吃人的老虎最好看?這叫作習性,所謂習性難改。
人依習性往往會錯看人間的事物,而佛法是用空、有,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更高一層的境界來看世間,情況也就不一樣了。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原先都是婆羅門教的領袖,擁有很多的弟子。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看到一個穿著袈裟的出家人,身相莊嚴,心想:「我們這裡怎麼會有這樣的修道人呢?」於是問道:「你是哪裡人氏?你叫什麼名字?你的老師是誰?他跟你們講些什麼?」這一個出家人就是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的阿捨婆闍,又叫阿說示。他說:「我叫阿說示,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他跟我們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各位現在聽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會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可是舍利弗一聽,「這可不得了了!」怎麼不得了?幾十年的修行、追求、探討,想不通的問題頓時都得到了答案,迷妄、迷執瞬間豁然開通,覺悟了。
一切世間森羅萬象是怎麼會有的呢?因緣而有;世間諸法又是怎麼會沒有的呢?因緣滅了。佛教的教義是圓的,凡事講「因緣和合」,人從哪裡來?因緣和合而有。說到因緣,一花一草、一事一物,甚至整個宇宙萬法,都在因緣裡面。
舍利弗回去後,趕緊找目犍連,告訴他:「我們遇到明師了,我們有老師了!」目犍連說:「不要亂說,世間上哪裡有人夠資格做我們的老師?」「有的,他是釋迦牟尼佛。」「他怎麼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我還沒見到他,但是他的弟子告訴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舍利弗這一講,目犍連也開悟了,兩個人非常的歡喜:「我們遇到老師了!」於是就把所有的弟子門徒一起帶去精舍,禮拜釋迦牟尼佛做他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常說的「千二百五十人俱」裡頭,有很多就是他們的弟子。而舍利弗、目犍連就是佛陀最初的大弟子、左右手,佛法的開展與他們有很大的關係。
當佛陀在南方摩竭陀國,還沒有到北印度憍薩彌羅國弘法時,憍薩彌羅國的須達長者就來邀請佛陀到北方說法。佛陀說:「這麼多人都要到北方去,怎麼有地方說法呢?」於是須達長者發了大心,買下波斯匿王的兒子祇陀太子的花園。花園全是用黃金鋪地,在這裡,他興建了祇園精舍。這個講堂可大了,能容納上萬人。督導工程的是誰?就是舍利弗。佛陀說:「你先到北方去把祇園精舍建好,我馬上帶著你的師兄弟們到北方來。」所以佛法在印度的傳播與舍利弗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