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理性搶購與政府作為

 |2020.04.07
1098觀看次
字級

新冠病毒的迅速擴散的恐懼,促使世界各國民眾掃光商店貨架上的日用品,尤其是衛生紙、洗手液、瓶裝水、麵食、罐頭等商品。這種恐慌性購買現象通常發生在天然巨災或疫情大流行之際,消費者因擔心將來會錯過而買了超出所需數量的產品。搶購潮也可能起因於看似無根據、實際上有經濟因素支撐的謠言。最有名的是脫口秀主持人強尼.卡森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的《今夜秀》上的一句玩笑話「衛生紙嚴重短缺」,導致數百萬民眾湧入商店瘋狂囤積衛生紙,造成供貨短缺。專家後來分析,當年石油禁運造成油價飆漲、美股市值蒸發近半,這些恐懼與不確定感,使民眾對此謠言深信不疑。

民眾的恐懼感更可能源自政府政策缺乏明確性及透明度。在疫情初期,日本與伊朗民眾抨擊政府的因應政策缺乏透明度,這種不信任感導致人們囤積物品。英國政府在疫情初期太過輕忽,被譏為「佛系防疫」,等疫情大爆發後才「政策大轉向」、承認「溝通失誤」,但為時已晚。美國也是如此,在疫情初期,疾病管制預防中心和川普政府提供民眾相互衝突的訊息,前者說事件很緊急,後者卻說在控制中。

就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們覺得自己對疫情沒有控制權,就有充分動機購買實用品。在疫情擴散之際,搶購衛生紙和其他必需品是對失去控制感的自然行為反應。即使政府向民眾保證沒必要這麼做,但對民眾而言,恐慌性搶購是治療恐懼的特效藥,民眾在一個感覺快要失控的世界裡拿回控制權,並用購買來管理情緒。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許的「納許均衡」賽局理論,或許有助於詮釋恐慌性購買行為, 賽局的兩造兩種策略:恐慌購買或非恐慌購買。若兩造都未驚慌搶購,就會達到一種均衡狀態,供應將維持正常而不會短缺。但若有人恐慌購買,另一方的最佳策略就是比照辦理,以免錯失機會買不到,賽局的可能結果是第二種均衡:每個人都縱情恐慌性購買,進而導致短缺。亦即恐慌購買者的行為並非不理性,而是在執行最佳策略。

該如何遏止合作失敗所產生的恐慌性購買?首先,政府要緩解民眾的焦慮情緒並幫助其重拾控制感,告知民眾已制定策略且會及時解決問題。以新加坡為例,在出現民眾驚慌買米和泡麵景象的第二天,總理李顯龍呼籲保持冷靜保證有足夠物資、無需囤積,一周後情況緩和下來。在台灣出現第一百例確診個案後,民眾也出現搶購潮,蔡英文總統也出面喊話呼籲民眾不要仇視、恐慌,更不能囤積民生物資。

其次,政府以擔保人身分介入,建立大量庫存來平息對即將到來的短缺的擔憂。這種一次性擔保類似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建立的銀行擔保。如美國政府可權充擔保人持有戰略性的衛生紙庫存,保證架上貨品被搬光時民眾仍能擁有所需物品。再者,仿效政府對銀行提款設定上限的作法,實施定量限購,在恐慌時期不失為抑制消費者突擊式搶購的有效方法,英國限制洗手產品銷售與澳洲限購衛生紙數量,都收到不錯成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