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老師】譚珊珊 不讓滿語消失地球

文/記者楊思琪 |2020.03.08
2239觀看次
字級
譚珊珊(右)為滿語學員講授滿語。圖/新華社
譚珊珊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幫學生上滿語課。圖/新華社
錄製滿語課。圖/新華社
為滿語學員講解作業。圖/新華社
在寧安市講授滿語課。圖/新華社
譚珊珊在家中自學滿語。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思琪

一間小教室內,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齊聚一堂,從幾歲孩童到耄耋老人,一起上滿語課。這段視頻在微博走紅,「葉赫那拉氏後人教滿語課」登上熱門話題榜。

近期,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寧安市,採訪了葉赫那拉氏第十五代傳人、三十三歲的滿語老師譚珊珊。

寧安,原名「寧古塔」,是滿族發祥地,也是譚珊珊生活的地方。幾年前,滿族人譚珊珊在一次家庭祭祀上對滿語產生濃厚興趣,並通過自學熟悉了滿語,如今她正忙著通過線上線下教學讓更多人了解滿語。

「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讓滿語流傳下去,不再『失聲』。」譚珊珊說。

從零開始學到上癮

譚珊珊的本職工作和滿語完全「不搭邊」。她是當地農業農村局一名檢疫員,負責幫牛做檢疫。檢疫員工作繁雜,有時凌晨兩三點起床,和同事一起發「合格證」,要忙到晚上七、八點才下班。

譚珊珊與滿語結緣,始於一次與葉氏家譜的偶遇。二○一七年初,家族組織祭祀活動,譚珊珊發現家譜裡很久以前的部分全是滿文,後面逐漸變成滿漢雙語,近些年變成了全漢文書寫。這個細節讓譚珊珊深感憂慮,「這樣下去,滿語可能就消失了」。

當時,有家族長輩用滿語唱祭祀詞,譚珊珊覺得很新奇,憑著語感聽出「這段念了兩次」、「這段好像又重了」……母親葉麗珍發現,譚珊珊對滿語有天賦。

十年前,葉麗珍從一家服裝公司退休,一直從事薩滿表演。她跟著長輩練習「大浪花」漁家樂秧歌——這是一種流傳於鏡泊湖畔的東北傳統秧歌,講述當地滿族「漁獵」、「搶婚」習俗,已被列入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薩滿文化中很多表達都是滿語,各家族祭祀活動都需要,但是懂滿語的人愈來愈少。這些年,家裡老人逐漸離世,滿語要斷代了。」葉麗珍很著急,萌生了讓女兒學滿語的想法。

沒想到,大學時學過韓語、喜歡語言的譚珊珊欣然答應了。

譚珊珊從網上下載了各種學習滿語的教材,自己研究一段時間後發現,滿語的口語和書面語差別很大。口語中的吞音、連音非常多,有的口語還沒有書面語相對應。

譚珊珊面臨最大的困難是難覓好老師。在北京、天津、哈爾濱、牡丹江,一些研究滿族文化的滿語老師,有的因時間關係,有的因研究方向不對路,很難保持長期聯繫。自學,成了譚珊珊學滿語的最主要途徑。

「經常在半夜,看她起來對著電腦學,有時候吃飯叫她都叫不動。」葉麗珍覺得,譚珊珊學滿語已到「上癮」的地步。

線上線下教滿語

「瞅著是個棒,渾身都是刺,勾勾撓撓細看是個滿族字。」這是民間對滿文的形容。

滿語學習難度太大,譚珊珊也一度想要放棄。一次,葉麗珍鼓勵她:「如果你能學明白,就能看懂咱們家的家譜了。」譚珊珊意識到,滿語並非她一個人的事,而承載著一個家族、一個民族的記憶。

據統計,寧安市人口達四十四萬,其中滿族有五、六萬人,「加上有滿族血統的,可能將近十萬人。」寧安市融媒體中心主任李世勇說,學習滿語是很多滿族人的心願。

譚珊珊寫了多本學習筆記,字頭、字中、字尾,紅的、黑的、藍的,有的還用螢光筆反覆畫好幾遍。經過反覆琢磨,譚珊珊終於找到了學習滿語的方法,也把這種學習規律教給更多學生。「就像漢語拼音一樣,先學元音,再學輔音,然後學字的拼寫,接著練習看短文,同時要搭配一些常用口語。」

二○一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對譚珊珊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寧安市融媒體中心推出「滿語學堂」系列講座《跟我一起學滿語》,採用演播室錄播、線上放映的形式,為學員講授滿族書面語基礎。每周一、周二晚上在當地廣播電視台和官方微信公眾號播出和推送。

譚珊珊作為主講嘉賓,起初面對鏡頭,性格內斂的她不敢說話。沒想到,第一次課後,她受到很多人歡迎。後來,每隔兩周的線下課堂,有不少人從幾十里外的鄉村專程趕來聽她講課。

「講課也是一種激勵,讓我不放棄。」譚珊珊說。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譚珊珊還建起了滿語學習微信群,每天中午和晚上,她在群裡教授一句口語和書面語,並逐個檢查作業。

「我是滿族人,但我一句滿語都不會說,一個滿文都不會寫,小一輩的就更不用說了,想起來就很羞愧。」來自寧安市臥龍朝鮮族鄉的倪艷萍已經五十二歲了,她說以前想學但找不到途徑,直到前不久被親戚拉到群裡。

在倪艷萍的作業本上,滿文寫得工工整整。她說自己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個小時練習,譚老師講得細,歲數大的也能聽懂。

幾個月來,這個微信群已經從最初二、三十人發展到一百七十九人,匯集了大陸各地學習滿語的人。一位名為「鳳凰涅槃」的網友本是哈爾濱市雙城區人,如今在寧波打工。「只要有課,我一定會線上回覆,不管早晚。」她說。

個性靜得下坐得住 學精學透要閱讀文獻

講課的視頻在微博上走紅後,有人給譚珊珊點讚,認為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有人說「語言不用就會消失,努力是徒勞的」。

面對這些「爭議」,譚珊珊很淡定,她不覺得自己是網紅,更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譚珊珊回憶,早在一年多以前剛學滿語的時候,身邊很多親戚朋友都不支持。「學這個有什麼用」、「滿語那麼難根本不好傳播」……這些「風涼話」聽多了,久而久之也就不覺得「心涼」了。

然而,付出背後是有代價的。近來,譚珊珊很少和朋友出去逛街,加上常年坐在椅子上,肚子上冒出了「游泳圈」,自己也不得不搬到父母家,女兒需要靠父母幫忙照看。

在她看來,當下最要緊的就是要把滿語學好、再教好。為了增加課堂趣味性,她盤算著在課堂裡「科普」一些小知識。比如,火鍋的起源可能是因為滿人打仗,就把鍋埋在土地裡,行軍途中可以隨時挖出來,燒開水煮各種獵物和野菜。這樣一來,火鍋代表著戰鬥力。

如今每個周末,譚珊珊都會和父母、孩子一起到鄉下老家,和叔叔、伯伯探討滿語。她念一句,讓老人們聽一句,及時修正是不是原來那個味道。譚珊珊說,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把滿語學精學透,以後有機會翻閱滿文文獻。

寧安市一名常年研究薩滿文化的愛好者說,譚珊珊是少有的「能靜下心、坐得住」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把即將消失的語言和文化搶救回來。

「不要貪多,貪多嚼不爛」、「慢,沒關係,但不能出錯」、「一個點的位置不對,這個字的意思就不對了」,這是葉麗珍對女兒最常說的話,也是譚珊珊教滿語的準則。

在譚珊珊的影響下,她六歲的女兒常拿著手機,邊聽邊學滿語歌。「悠悠著,悠悠著,把卜著悠了著,悠悠著,狼來了虎來了,馬猴跳過牆來了,寶貝寶貝怕不怕……」這是一首滿語搖籃曲。

寧安市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前,滿語就以特色課程的形式走進當地幾所小學課堂,一邊由譚珊珊講授,一邊從民族學校招募和培訓老師。

「以後我希望女兒也學滿語,不讓滿語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嘎然而止。」譚珊珊說,只有不斷傳承,一種文化才不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新華社港台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