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老師】譚珊珊 不讓滿語消失地球 文/記者楊思琪 |2020.03.08 語音朗讀 242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譚珊珊(右)為滿語學員講授滿語。圖/新華社 譚珊珊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幫學生上滿語課。圖/新華社 錄製滿語課。圖/新華社 為滿語學員講解作業。圖/新華社在寧安市講授滿語課。圖/新華社譚珊珊在家中自學滿語。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思琪一間小教室內,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齊聚一堂,從幾歲孩童到耄耋老人,一起上滿語課。這段視頻在微博走紅,「葉赫那拉氏後人教滿語課」登上熱門話題榜。近期,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寧安市,採訪了葉赫那拉氏第十五代傳人、三十三歲的滿語老師譚珊珊。寧安,原名「寧古塔」,是滿族發祥地,也是譚珊珊生活的地方。幾年前,滿族人譚珊珊在一次家庭祭祀上對滿語產生濃厚興趣,並通過自學熟悉了滿語,如今她正忙著通過線上線下教學讓更多人了解滿語。「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讓滿語流傳下去,不再『失聲』。」譚珊珊說。從零開始學到上癮譚珊珊的本職工作和滿語完全「不搭邊」。她是當地農業農村局一名檢疫員,負責幫牛做檢疫。檢疫員工作繁雜,有時凌晨兩三點起床,和同事一起發「合格證」,要忙到晚上七、八點才下班。譚珊珊與滿語結緣,始於一次與葉氏家譜的偶遇。二○一七年初,家族組織祭祀活動,譚珊珊發現家譜裡很久以前的部分全是滿文,後面逐漸變成滿漢雙語,近些年變成了全漢文書寫。這個細節讓譚珊珊深感憂慮,「這樣下去,滿語可能就消失了」。當時,有家族長輩用滿語唱祭祀詞,譚珊珊覺得很新奇,憑著語感聽出「這段念了兩次」、「這段好像又重了」……母親葉麗珍發現,譚珊珊對滿語有天賦。十年前,葉麗珍從一家服裝公司退休,一直從事薩滿表演。她跟著長輩練習「大浪花」漁家樂秧歌——這是一種流傳於鏡泊湖畔的東北傳統秧歌,講述當地滿族「漁獵」、「搶婚」習俗,已被列入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薩滿文化中很多表達都是滿語,各家族祭祀活動都需要,但是懂滿語的人愈來愈少。這些年,家裡老人逐漸離世,滿語要斷代了。」葉麗珍很著急,萌生了讓女兒學滿語的想法。沒想到,大學時學過韓語、喜歡語言的譚珊珊欣然答應了。譚珊珊從網上下載了各種學習滿語的教材,自己研究一段時間後發現,滿語的口語和書面語差別很大。口語中的吞音、連音非常多,有的口語還沒有書面語相對應。譚珊珊面臨最大的困難是難覓好老師。在北京、天津、哈爾濱、牡丹江,一些研究滿族文化的滿語老師,有的因時間關係,有的因研究方向不對路,很難保持長期聯繫。自學,成了譚珊珊學滿語的最主要途徑。「經常在半夜,看她起來對著電腦學,有時候吃飯叫她都叫不動。」葉麗珍覺得,譚珊珊學滿語已到「上癮」的地步。線上線下教滿語「瞅著是個棒,渾身都是刺,勾勾撓撓細看是個滿族字。」這是民間對滿文的形容。滿語學習難度太大,譚珊珊也一度想要放棄。一次,葉麗珍鼓勵她:「如果你能學明白,就能看懂咱們家的家譜了。」譚珊珊意識到,滿語並非她一個人的事,而承載著一個家族、一個民族的記憶。據統計,寧安市人口達四十四萬,其中滿族有五、六萬人,「加上有滿族血統的,可能將近十萬人。」寧安市融媒體中心主任李世勇說,學習滿語是很多滿族人的心願。譚珊珊寫了多本學習筆記,字頭、字中、字尾,紅的、黑的、藍的,有的還用螢光筆反覆畫好幾遍。經過反覆琢磨,譚珊珊終於找到了學習滿語的方法,也把這種學習規律教給更多學生。「就像漢語拼音一樣,先學元音,再學輔音,然後學字的拼寫,接著練習看短文,同時要搭配一些常用口語。」二○一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對譚珊珊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寧安市融媒體中心推出「滿語學堂」系列講座《跟我一起學滿語》,採用演播室錄播、線上放映的形式,為學員講授滿族書面語基礎。每周一、周二晚上在當地廣播電視台和官方微信公眾號播出和推送。譚珊珊作為主講嘉賓,起初面對鏡頭,性格內斂的她不敢說話。沒想到,第一次課後,她受到很多人歡迎。後來,每隔兩周的線下課堂,有不少人從幾十里外的鄉村專程趕來聽她講課。「講課也是一種激勵,讓我不放棄。」譚珊珊說。為了方便大家學習,譚珊珊還建起了滿語學習微信群,每天中午和晚上,她在群裡教授一句口語和書面語,並逐個檢查作業。「我是滿族人,但我一句滿語都不會說,一個滿文都不會寫,小一輩的就更不用說了,想起來就很羞愧。」來自寧安市臥龍朝鮮族鄉的倪艷萍已經五十二歲了,她說以前想學但找不到途徑,直到前不久被親戚拉到群裡。在倪艷萍的作業本上,滿文寫得工工整整。她說自己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個小時練習,譚老師講得細,歲數大的也能聽懂。幾個月來,這個微信群已經從最初二、三十人發展到一百七十九人,匯集了大陸各地學習滿語的人。一位名為「鳳凰涅槃」的網友本是哈爾濱市雙城區人,如今在寧波打工。「只要有課,我一定會線上回覆,不管早晚。」她說。個性靜得下坐得住 學精學透要閱讀文獻講課的視頻在微博上走紅後,有人給譚珊珊點讚,認為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有人說「語言不用就會消失,努力是徒勞的」。面對這些「爭議」,譚珊珊很淡定,她不覺得自己是網紅,更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譚珊珊回憶,早在一年多以前剛學滿語的時候,身邊很多親戚朋友都不支持。「學這個有什麼用」、「滿語那麼難根本不好傳播」……這些「風涼話」聽多了,久而久之也就不覺得「心涼」了。然而,付出背後是有代價的。近來,譚珊珊很少和朋友出去逛街,加上常年坐在椅子上,肚子上冒出了「游泳圈」,自己也不得不搬到父母家,女兒需要靠父母幫忙照看。在她看來,當下最要緊的就是要把滿語學好、再教好。為了增加課堂趣味性,她盤算著在課堂裡「科普」一些小知識。比如,火鍋的起源可能是因為滿人打仗,就把鍋埋在土地裡,行軍途中可以隨時挖出來,燒開水煮各種獵物和野菜。這樣一來,火鍋代表著戰鬥力。如今每個周末,譚珊珊都會和父母、孩子一起到鄉下老家,和叔叔、伯伯探討滿語。她念一句,讓老人們聽一句,及時修正是不是原來那個味道。譚珊珊說,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把滿語學精學透,以後有機會翻閱滿文文獻。寧安市一名常年研究薩滿文化的愛好者說,譚珊珊是少有的「能靜下心、坐得住」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把即將消失的語言和文化搶救回來。「不要貪多,貪多嚼不爛」、「慢,沒關係,但不能出錯」、「一個點的位置不對,這個字的意思就不對了」,這是葉麗珍對女兒最常說的話,也是譚珊珊教滿語的準則。在譚珊珊的影響下,她六歲的女兒常拿著手機,邊聽邊學滿語歌。「悠悠著,悠悠著,把卜著悠了著,悠悠著,狼來了虎來了,馬猴跳過牆來了,寶貝寶貝怕不怕……」這是一首滿語搖籃曲。寧安市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前,滿語就以特色課程的形式走進當地幾所小學課堂,一邊由譚珊珊講授,一邊從民族學校招募和培訓老師。「以後我希望女兒也學滿語,不讓滿語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嘎然而止。」譚珊珊說,只有不斷傳承,一種文化才不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新華社港台供稿 前一篇文章 鐵飛燕 16歲撫養孤兒 17歲飛身救人 下一篇文章 【侗歌傳承人】胡官美 教唱侗歌 唱出快樂人生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4新馬寺校園佛學會考 6校逾4千學生參與2025.09.2905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6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7水災後無形殺手 類鼻疽2025.09.2908莊佳穎採紅菱 獲《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佳作2025.09.2909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10【考考你的智力】2025.09.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 作者其他文章【科學家】黃志偉 安靜探索生命奧祕【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永坦 科研人的浪漫 就是並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