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的純粹與超越

文/黃長春 |2020.02.11
3156觀看次
字級
1995年,董陽孜獲第四屆「雄獅美術創作獎」。圖為當時的發表會場,評審為石守謙(左二)、江衍疇(右一)、張子隆(左一),右二為《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圖/雄獅美術
董陽孜作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出自林則徐語)。圖╱林茂榮攝

文/黃長春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前六階段是由雄獅美術編製的,從《三峽.寫實.李梅樹》、《雲山.潑墨.張大千》、《閨秀.時代.陳 進》、《蘭嶼.裝飾.顏水龍》《自然.寫生.林玉山》等書名觀之,就能明顯看出這些前輩美術家的時空色彩與藝術風格。這套書出版的目的,誠如總顧問石守謙教授說的,不在於將這些前輩美術家的作品視為形式上的典範,要求讀者來學習繪畫,而是將美術家與作品置於時代文化的脈絡下來進行了解與編製。

藝術促使內在革新

石守謙認為,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不僅止於形色,或筆墨線條所構成的自然人文風景,以及山水、人物與花鳥畫而已,它們還是畫家藉由形色,傳達出內在心靈對外在世界的真實感知。在觀其畫中,亦能達到識其人的效果。因為一件件藝術作品,亦內化著畫家超越外在環境的順逆,於無悔地堅持創作中,締造美好之理想境界。藉由藝術欣賞教育,年輕的讀者們可以透過藝術形式,對前輩美術家的個人心境,以及所處的日治時期、大戰前後之台灣、日本及大陸的時空背景有所感、有所知,以開放之心靈,面對不同文化,在形塑自我世界時,亦能達成正面意義的作用。

「藝術品有一層次是與現實毫無關聯的層次,那就是康德所謂的純粹美感。我曾為孩子買了一幅畫的複製品,讓他掛在屬於他自己的空間裡。他天天看著那幅畫,必定會有所感受,這雖未必是我在藝術史課程上解析畫作的方式,但形式的純粹美感,必能啟發、淨化與提升他的性靈。」石守謙的這番話,說明了一幅好的藝術創作,不論形式語言如何,必具精確度與深度,因為,藝術是整體文化成就的具體表現。真正的美感能引人深入其境,探究其背後所蘊藏的真理。

藝術本質的純粹與致用

近來,筆者密集編校石守謙著《臺灣關鍵年代的文化省思與藝術評論》(雄獅美術即將出版),書中說:「藝術不僅須有美的形式,而且能將生命的本質涵蘊其中,以發揮並見證生命之至高意義與價值為唯一存在的理由……藝術之得以為藝術,關鍵便在其『純粹性』之上。」(註)清楚闡釋藝術存在的必要性、純粹性與超越性。其中〈董陽孜書藝的當代意義〉與〈陽孜書屏〉二文,除了探討書藝的純粹與致用的關係外,亦說明董陽孜如何將時代精神注入傳統書藝中,使其貼近當代生活又接地氣,讓觀者的心靈得以自由進出屬世與屬靈之間,而安適自在。二篇內容的核心要義如下:

(一)書法傳統的新變:董陽孜從傳統中突破,將字解構至無字的抽象境界,在以線條、結構、布局所轉化的現代藝術中,仍不忘以古典經句的雋永意境,深度傳達文字的表意功能。如此的抽象表現,超越了藝術本質純粹與致用之間的爭執,對於當下中國藝術之向前邁進與開拓,具非凡意義。

(二)生活空間的結合:董陽孜重新詮釋古代傳統書屏,刻意將作品裝裱成屏風,讓書寫融入生活空間。

書法自古與國人的生活是不可分離,古代帝王會以篆隸楷的書屏為自己營造內省的空間,目的在於提醒自己勤政愛民。隱士們多以草書書屏,歌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讓自己的空間轉化為超越塵俗的淨土。

(三)應付真實人生: 董陽孜書屏內容,如〈天地吾廬〉、〈枕石潄流〉,以及出自《孔子家語》的〈水至清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等,在自由快意有如現代舞姿的筆墨中,仍具古人處世之智慧,使觀者在特定空間省察淨化之後,在回到塵世時,便能以樂觀之精神應付真實人生。

超越現實考量的人文價值

石守謙強調,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所扮演的就是教師的角色,例如布置家庭時,偕孩子共同參與,在思量如何使家庭環境更美的過程中,就達到了藝術欣賞教育的目的。家庭的每一角落,都可進行藝術教育,「但,我們每個角落都放棄了。」他無奈地說。因為就裝飾而言,大多數人選擇方便與流行,或限於經濟條件而放棄美的創造。

「其實,美不一定是昂貴,這完全需要實踐者的斟酌與思考再創造。」他補充:「我自小學開始,受到藝術的薰陶,父親有一位朋友,是我的第一個美術老師。他是位畫家,尤愛油畫創作,但為了生活而從事商業設計的工作。我小學一年級在他那裡學畫畫。他帶我們出外寫生與畫靜物。在繪畫方面,我不是很成功,美術比賽也從未得過獎,反倒是受到各式各樣的挫折。但這段學習的過程,促使我對『美』會有需求,也會去講究,這並不需花費多少。整個生活環境在美的需求下,會變得有點不一樣。當時這位老師曾為我家掛上幾幅他的作品,看著他從選畫到掛畫的,對我也是一種審美的訓練。他的畫雖非價值不菲的名畫,但其形式美卻使得一個空間散發了嶄新的精神與生命氣息。」

石守謙感到藝術並非消遣,而是像古人說的:「藝即道」。何謂「道」,他認為對某些人來說,就是信仰的真理。究竟這個真理是什麼,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的價值是超越現實的考量。就繪畫而言,所有形式的目的,是為了彰顯真理,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人文價值,不一定是宗教性的,誠如光明與仁愛超越現實利益,對於整個人類群體的生存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註:石守謙,〈董陽孜書藝的當下意義〉,《雄獅美術》二八九期,一九九五年三月。

參考書目:

❶石守謙,〈追求青少年美術教育的內在改革──因《前輩美術家傳記叢書》而起的個人感想〉,《雄獅美術》二八九期,一九九五年三月。

❷石守謙,〈陽孜書屏〉(手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