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芙蓉〉‧彩墨‧33×43.5cm 圖/李賢文
文/黃長春
在一幅題為〈山芙蓉〉的畫中,花朵從含苞至晨間的綻放,再到傍晚時的凋落,呈現出一日時間的流逝感。色彩上有著秋意與貴氣。她,好似一位美人,既生香又解語。一旁,落在土裡的花瓣,含藏著「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意涵。整幅畫作取景的角度,像似一位「有情人」,正溫柔地俯瞰著這位美人。
這位有情人,是這朵花的栽種者,也是這幅畫的創作者李賢文。「五苓山居」是李賢文位於中壢的居所,亦是他造景、寫景之處。他在二○二一年疫情嚴峻的一年中,創作了《節氣24帖》,於「五苓山居」的空間中,進行了一趟二十四節氣的時間之旅。
「五苓」指的是五棵苦苓樹,二十多年前在李先生築屋前,就已生長在原本的庭院中。由於「苦苓」與「苦戀」、「可憐」諧音,一般人未必喜歡,但他不忍砍除,遂全其天命,任其自由生長,還以此為宅屋命名。多年過去,五苓回報這位畫家,不只是平日蔥綠蒼翠的涼爽,還有春分時節所開滿的紫色花串與幽香淡雅。
藝即道,繪畫是一種思想的呈現。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必以其個人的繪畫風格,傾訴他對自然、對人的愛,還有對於宇宙永恆真理的深切領悟。水墨畫的核心要義,就在於書畫家於筆墨之中,呈現宇宙萬有的強韌生命力。然而,此種力量就奠基於畫家的「情意」之中。
一次到李先生家做客,他引我到二樓畫室,將一片落地窗的窗簾打開時,瞬間,我看到苦苓樹壯麗地呈現於眼前,心中很感動。中國庭園的造景,講究人與自然的合一。李先生的庭院,多了一分樸拙與野趣。五苓來訪的嬌客,除了麻雀、夜鷺、喜鵲外,更有蛇鼠青蛙與蝶蛾,像是《創世紀》的樂園般,萬有和好,熱鬧非凡。在〈芒種‧鶵魚‧相安〉、〈白露‧烏龜‧石兔〉等作,我們可以感受到生之喜悅。
在這二十四帖的畫幅中,不僅有季節更迭的色彩之美,亦有天地間所發出的萬籟之音,如此的聽覺,是心靈的,看似無聲,卻勝有聲。〈穀雨‧百合‧仰望〉一作中,庭院深睡的鐵炮百合,在春雨的滋潤下,一一地迸發開來,像是樂器喇叭般地,對近旁的幾塊石頭,吹奏著春之序曲。「石不能言最可人」,它們靜默地躺在那兒,像是知音般地專注傾聽,讓整幅畫的意境更為深邃幽美。
李先生的畫作有著情景交融的盎然詩意與平澹天真。他雖然有情,但對這個世界卻始終保持著清醒。他也正因佛學的啟示,創作的取景與視角,別出「心」裁,很具巧思,讓心象不受限於外在的時空,例如〈立春‧櫻‧三世〉:以一株昭和櫻,同現於地上、水上與鏡中,一花三相,虛實相生,觀照出本於「一」的真我。〈大暑‧荷塘‧不一不二〉:象徵心境的荷塘,花葉自在地向四方延展,無論從上下、左右、正反、顛倒哪個角度看,都符合邏輯,寓意著「境由心轉」,不執著於任何的外相。
「大自然」與人的「本質」,在英文都是同一字Nature,是外在也是心象,兩者皆是生命動力的來源。在「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之中,李賢文自在地「進入」與「抽離」,在似與不似之間,取得平衡。他在二○二一疫情一年的省思中,創作了《節氣二十四帖》,畫出了人與自然,以及人我之間的親密關係,引人返回自然,回歸生命的本質。♣
展名: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
展期:10月1日至11月6日(周三至周五、周曰13:00~19:00;周六10:00~19:00)
開幕暨新書發表:10月1日(六)14:30
專題演講:盧廷清「從節氣24帖讀李賢文的性靈小品」10月15日(六)14:30
展地:雄獅星空(台北市南京西路9號2F 捷運中山站3號出口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