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念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此寒雖然尚小,實際上的威力卻更勝大寒,民間歷來有「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的說法;此時陽氣上升,於是大雁開始北遷了,喜鵲也開始築巢了,是啊,年節將至,也該是回家的時候了。
天氣雖涼,但日子可暖,先把年貨備下,栗子、白菜、素獅子頭、素排骨、素鮑魚、芋頭……母親的佛跳牆最好,面對美食,我是既不慈悲也無智慧,早早翻牆了;而年糕甜心,蘿蔔糕鹹香,表面上看來「糕」來「糕」去,其實一顆心早已經踏實了,鄉情熱切,便算是歸鄉。家人說,「紅」運當頭的春聯也帶上了,只待我回去便要貼上,換上簇新桃符後,再為蓬鬆可愛的發糕簪上春花,意頭正好。
大雁是怎麼記得返鄉的路呢?據說是根據地球的磁場,故能不忘本,然而我更願意相信,是因為遨遊的飛鳥都內建了GPS系統,心繫故土,所以才能走得愈遠,離家愈近。隋朝薛道衡說:「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不能返鄉的遊子,腳程總是落後於大雁之後,然而在春花開放之前,早就想回家了;而唐朝詩人宋之問也說:「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儘管人逢佳節倍思親,可是,春天走得比我們還快,一下子便返抵家門了。
那在到家以前,便先請春天代勞吧,用枝頭上的紅梅,代為問訊,代為賀喜。
小寒時節,梅正吐芳,哪怕是尋常窗前月,有了梅花便不同;但台灣多是骨骼清奇的白梅,好在武陵與中正紀念堂還有幾縷梅紅飄香,嫣然生姿。《紅樓夢》裡,寡居的李紈,罰寶玉向帶髮修行的妙玉討一枝紅梅,可見寂靜如灰的心裡,仍燃燒著對情感與生命的盼望;妙玉表面上冷若冰霜,實則亦是藏身在雪裡的紅梅花,等一個檻外的春天。
有時小寒喜逢臘八,正好來一碗熱騰騰、喜福齊全的臘八粥。人間多有冷暖,好在有粥暖身,有佳景與家人暖心,日子也就溫柔而綿密起來;也許最美的從不是枝頭上的仙姿,而是踏雪尋梅的心境,縱然沿路風霜,依然願意等待與尋訪,便是生機昂然的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