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之下,鸚鵡螺似乎是種海螺。仔細ㄧ看,發現鸚鵡螺並沒有螺旋狀的外殼,也沒有海螺典型的口蓋,還長了數不清的觸手!也有人看到鸚鵡螺的生態照,難以理解的說「這種動物不是絕種了嗎」?這樣看來,大家對鸚鵡螺充滿了好奇與疑問。圖/洪嘉蓮
文/李弘善
乍聽之下,鸚鵡螺似乎是種海螺。仔細ㄧ看,發現鸚鵡螺並沒有螺旋狀的外殼,也沒有海螺典型的口蓋,還長了數不清的觸手!也有人看到鸚鵡螺的生態照,難以理解的說「這種動物不是絕種了嗎」?這樣看來,大家對鸚鵡螺充滿了好奇與疑問。的確,台灣沿海並不是鸚鵡螺的棲地,加上馴養鸚鵡螺的難度很高,就算是專業的水族館也難以養殖,因此一般人難以目睹鸚鵡螺的廬山真面目,大多只能在媒體上驚鴻一瞥。鸚鵡螺到底是怎樣的動物呢?我們一探究竟!
烏賊章魚的親戚、長相行為大不同
其實鸚鵡螺是烏賊、章魚的親戚,觸手都長在頭部附近,屬於「頭足動物」。若以觸手的數目來看,烏賊有10隻、章魚有8隻,上頭佈滿大大小小的吸盤。鸚鵡螺的觸手就壯觀了,居然高達90隻,但是卻沒有吸盤。此外,烏賊和章魚的眼睛非常複雜,幾乎可以媲美哺乳動物;而鸚鵡螺的眼睛構造簡單,就只有一個瞳孔,成像的原理和針孔相機相同。頭足動物的運動力強,碰到敵人能夠瞬間加速逃逸。鸚鵡螺背了一個大大的外殼,運動能力大打折扣,算是海洋的慢郎中。為了躲避敵害,鸚鵡螺採取「晝伏夜出」的生活型態:白天躲在較深的水域,等到黃昏時才慢慢浮上來覓食。除了行動緩慢,牠們的繁殖策略也和其他頭足動物大異其趣:烏賊一次產下大量的卵,繁殖過後精力耗盡,準備壽終正寢;鸚鵡螺每次只產下幾個卵,而且卵的體積都很有看頭。誰說從容悠哉沒有好處?鸚鵡螺的壽命長達20年,這可是頭足動物中的「人瑞」呵!
海中瑰麗的潛水艇
鸚鵡螺的外殼造型優美、內殼的珍珠層耀眼,自古以來就是人氣長紅的裝飾品。外殼絢麗,內殼也有看頭!將螺殼對切,可以看到排列精緻的隔間,中間還有一條管子貫穿其中。這條管子能夠調節隔間內的氣體與液體的比例,就可以改變整體的密度,在海中沉浮自如,原理與潛水艇如出一轍,也難怪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潛艇與法國科幻小說中的潛艇,都叫做「鸚鵡螺號」。古代中國人還把外殼加工成光彩亮麗的「鸚鵡杯」,據說可以拿來裝酒喝喲!台灣海域不產鸚鵡螺,但是綠島、蘭嶼附近卻可以撿到空殼,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是空殼順著黑潮北上,從南太平洋ㄧ路漂過來呀!
岌岌可危的活化石
鸚鵡螺目前有六個種類,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南部海域。因為過度撈捕的關係,自2016年以後所有種類全都受到華盛頓公約的保護,禁止商業買賣與採集。由於外殼討喜且內殼珍珠光澤耀眼亮麗,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大量採集販售或製成工藝品。由於鸚鵡螺繁殖率低,且到15歲才有繁殖能力,容易因為撈捕而滅絕。菲律賓的某個鸚鵡螺族群,15年內只剩下原本的20%!就算是亡羊補牢開始保育,族群數目還是無法與往昔同日而語。
鸚鵡螺已經在海洋存活了5億年,這種優雅的活化石是否還能繼續在海中優遊呢?要靠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