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5結果令人失望,與此同時,歐盟在新任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領導下提出《歐洲綠色新政》,希望二○五○年之前成為全球第一個達到碳中和的大陸。在亂局中,歐盟這項綠色新政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帶來希望。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於二○一五年底達成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的共識,而各國實際履行成果不如預期,加上全球第二大排碳國美國退出,使得《巴黎氣候協定》效果大打折扣,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不減反增。
全球極端氣候愈來愈頻仍,水都威尼斯遭遇半世紀以來最嚴重水患,觀光旅遊大受衝擊;位於南半球的澳洲飽受野火肆虐,平均溫度高達攝氏四十一度,重創農業。全球暖化加速,所帶來的災難超乎預期。
歐盟執委會十一日提出《歐洲綠色新政》,歷經逾十小時討論,成員國中高度依賴煤炭的捷克、匈牙利終於同意,僅波蘭未點頭,執委會最後允許波蘭在明年六月以前回報定案。范德賴恩表示:「我們決心處理氣候變遷,並將它轉化為歐盟的機會。」
為達成二○五○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歐盟預計明年三月提出《歐洲氣候法》,明年並將推出「永續歐洲投資計畫」,未來十年投入一兆歐元推動清潔能源科技與相關基礎設施、推動能源稅與碳稅,協助依賴煤礦的國家朝向清潔能源發展。歐洲綠色新政綱領將貫穿所有政策,從交通到能源,從食品到農業,從工業到基礎建設,無所不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聯合國永續發展網絡主任薩克斯盛讚歐洲綠色新政成為世界的希望燈塔,歐洲領導人以強烈的企圖心推出這項綠色新政,在歷史上是一大突破。
減碳要達成效果,必須所有國家共同努力,這正是最困難的部分。薩克斯指出,首先,重度依賴煤礦、石油地區的工人應獲得適度補償,包括所得津貼、輔導轉業等,協助當地產業轉型;其次,每個區域應將年產值百分之一至二投資綠色經濟,包括增進基礎建設、公共採購與研發等;第三是減碳外交。
以歐盟為例,每年排碳占全球約百分之九點一,中國大陸為百分之三十,美國為百分之十四。即使歐盟有效落實減碳承諾,其他國家大量排碳,總體效果有限。但危機也是轉機,歐盟各國可以透過綠色新政加強開發減碳新科技,並與其他國家進行策略聯盟,引進新商機,並進行產業升級。
未來將是綠色低碳經濟與高汙染經濟的對決,前者可以達到經濟與環保兼顧,同時提升競爭力;後者則是經濟顧不了,環境也遭破壞,兩敗俱傷。
台灣未來不論那一黨執政,都是以經濟發展掛帥,犧牲了環境與人民健康。如今執政黨雖云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但政策上缺乏碳稅機制,其他產業缺乏誘因朝向低碳經濟轉型。歐洲綠色新政給予台灣極大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