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花生之亂

 |2019.12.26
3202觀看次
字級

雲林爆發「花生之亂」,過剩的花生堆積如山令人怵目驚心,十一月還增加進口,使得產地花生從原本一斤四十多元變成跌破三十元,引起農民恐慌,進而衍生為雲林縣政府與農委會之間的嫌隙。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於是宣布準備花費二十億元,啟動每台斤四十元保價收購花生,蔡總統隨後視察收購狀況時,允諾撥下第一波收購款項,且延長收購到十二月底。

表面上花生之亂似暫告一段落。而政府的保價收購並未讓問題的真相獲得釐清,更使有識之士看到農業政策的諸多失當,恐怕是政府任內連續發生一連串「農產品之亂」的關鍵因素。從去年六月開始的香蕉產量過剩,今年四月的芭樂、七月鳳梨、九月檸檬的產量過剩,十月的高麗菜價崩盤,到十一月以來的花生之亂,可謂其來有自,陷入惡性循環,農委會應負最大的責任。

先釐清花生之亂,長期來看,台灣二○○二年加入WTO後,每年應配合進口花生五千二百三十五噸,本來就對產地農民造成衝擊。而近年相對高成本的國產花生需求呈現衰退,但產地農民的種植面積並未減少,造成供過於求,國產花生價格呈下跌趨勢。今年雲林產地花生自十月底進入第二期採收期,剛開始採收時量少,比農糧署預估歉收百分之十八還嚴重,業者收購價格於是漲到四十七元,創多年來的新高。但十天後農民採收量正式出爐,卻比預估高出將近一倍,於是產地價格跌至每台斤約三十六元,又因為進口增加而跌破三十元。可見價格的漲跌基本上反映市場供需,應無人為操縱的問題。

如有人為疏失或政策失當,第一應該怪「農委會預估歉收」錯誤才會造成價格短期內波動劇烈;其次則為農委會早知國產花生需求衰退,但輔導農民的措施卻乏善可陳,包括產量預測及價格調查,依產量、進口量、市價等資訊建立產銷預警制度都未落實,致種植面積並未減少,屢見產銷失衡,生產成本無法降低。再看到花生任意儲存,令人憂慮是否產生黃麴毒素,更可見農委會對於農產品質的提高仍是徒託空言。

最嚴重的莫過於關稅配額的設計失當。為保護農民不受加入WTO的衝擊,早有關稅配額制度,對進口花生五千二百三十五公噸內(配額內)適用較低的關稅稅率,超過該數量部分(配額外)則適用較高的一般關稅稅率。但配額內進口,還需要標購進口權利而付出權利金,將進口到港價、關稅及權利金合計,目前帶殼花生的配額內進口成本只比配額外的成本低二元而已(去殼花生的差距則為四元),以致於業者採關稅配額外方式進口,也難怪二○一六年起花生進口量均遠超過花生進口配額數量,在此次花生之亂未解決的當下,十一月仍進口二百五十二噸,花生之亂就更難止息了。

農委會疏於作為和政策失當確是花生之亂的主因。花生價崩之後,農民一出來抗議,政府就心虛做出保價收購的政治反應,只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農民就不會調節產量,也不必擔心生產過剩,因為知道政府最後還會以保價收購方式來收拾爛攤子,除了摧毀農委會所推的農業保險,最倒楣的就是無辜的納稅人,以及可能吃到含黃麴毒素花生的消費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