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畫太和殿前
的銅龜
圖/林一平
太和殿
圖╱Zibik攝
文/林一平
我數度參觀北京紫禁城,身歷其間,彷彿時光倒流。
紫禁城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造結構建築群,宮城南面有三重門,為天安門、端門,以及午門。午門為紫禁城的正門,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城門建築。進入午門後,穿過太和門,就看見太和殿(右圖)。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中國現存最宏偉的木結構殿宇。殿外丹陛上,東面陳列的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西面陳列的嘉量,是乾隆九年仿照唐朝嘉量製造的象徵性量器,表示時間和空間都由皇帝控制,小民們得乖乖聽話;另在丹陛下,陳設銅龜及銅鶴各一對,銅鼎十八座。銅龜和銅鶴象徵江山永固和統一,其背項有活蓋,腹中空與口相通,是舉行典禮時點香的工具。
太和殿是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所在,舉行盛大慶典時,於銅龜和銅鶴腹內燃點上松香、沉香,及松柏枝等香料。青煙自銅龜和銅鶴口中裊裊吐出,御香縹緲。我大學時代曾模仿畫銅龜。事隔二十五年我初訪紫禁城,才見到銅龜本尊,和我二十五年前的印象一模一樣(上圖左)。
光緒皇帝大婚四十天前,宮內的護軍在半夜值宿烤火,星火竄入太和門柱子的蛀孔中,釀成大火,整個燒光。最後只得找搭棚匠、裱糊匠、紮彩匠,像戲班搭景般裱糊一座太和門來應急。此時清朝正欲圖強,擬興建鐵路,李蓮英告訴慈禧太后,說興建鐵路遭人怨且激起天怒,而太和門之災,正是天意示警。後來朝廷就緩建鐵路,這也成為國力積弱不振的原因之一。最終清朝也像裱糊的太和門般積弱不振,幾乎被列強瓜分。
我年輕時聽到裱糊太和門的故事,了解到做事時,若往往只是虛有其表,應急了事,必難成大器。因此做研究時以此自我警惕,萬不可變成裱糊太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