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負責人】 為城市打工者而歌 許小猛 文/記者何磊靜 |2019.12.01 語音朗讀 210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打工者藝術團自己籌辦的新市民春晚公益演出。 圖/新華社 在舞台上歌唱的許小猛。 圖/新華社 許小猛仍然記得自己首次登台的情景,「第一次上舞台,是在一個工廠裡的歌唱大賽。我上台時出了一身汗,特別緊張,差點就吐了。我堅持著把那首歌唱完了,現在好了,再也不會那樣了。圖/新華社 打工者藝術團走進工地進行公益演出。 圖/新華社 文/記者何磊靜 共同的愛好和訴求讓許小猛和夥伴們一拍即合。2010年12月,他們決定在蘇州木瀆鎮成立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以團之名,為打工者而歌。他們制定了個「規矩」,團隊成員必須保留一份工作。因為他們早就意識到,如果想做成一支公益藝術團,要想溫暖別人,必須要保證自己能吃飽穿暖。 「鋼筋水泥腳手架,車水馬龍黃馬甲;快遞包裹風雨下,街頭巷尾千萬家……」 初見許小猛的時候,他正站在舞台瀟灑地唱著歌,一身亮閃閃西裝,邊上樂隊簇擁,底下數百名工廠操作工、建築工人拍手鼓掌。在那個場景中,他儼然是一個明星歌手。 不過那場公益演出一結束,許小猛和樂隊成員們就開始拆舞台、搬東西,燈光、服裝和道具及時清點完畢,他們回歸了自己的「真實身分」——城市裡普通的打工者。 雖然第二天還要回到車間、工地、超市或酒店上班,但他們臉上都難掩欣喜之情,每個人心中還翻滾著一股熱浪。 「那首叫做〈城市是我家〉,是我們原創的幾十首歌中的一首,不算我最喜歡的。」許小猛羞澀地告訴記者,他是「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的負責人,他們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但都在蘇州、上海等城市裡打工,「因為愛音樂,大家就走到了一起。」 靈感如奔流小溪 三十五歲的許小猛,不愛燙頭也不留長鬍子,穿著簡單的T恤,說話溫和內斂,一點沒有很多人想像的「藝術家」氣質。 十五年前,許小猛孤身一人從河南老家輾轉到了蘇州。作為一名「音樂發燒友」,他並不是背著一把吉他闖天下,僅僅是因為聽人說蘇州發展好,工作機會多,想找份能過日子的穩定工作。 他選擇的第一個落腳地,是當地一家電子廠。 「那會兒天天裹著厚厚的工作服,從早做到晚。」許小猛說,繁重的工作讓他無暇顧及別的,城市新生活的重擔更是讓他倍感壓力。談起最開始的那段日子,許小猛眉頭緊鎖,他的記憶中似乎只有宿舍、工廠兩點一線的空白。 本想過安穩日子,可在城市中混跡的孤獨感卻總湧上心頭。許小猛開始默默寫歌唱歌,找尋心靈的慰藉。靈感如一條奔流的小溪,一首首原創歌曲的出爐讓他記憶中那片空白終於有了色彩。 「一開始真的只想著自娛自樂,但我發現身邊有很多背井離鄉的工友們,他們生活壓力都很大。為什麼不去快樂他們呢?」許小猛似乎找到了方向,他覺得那些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應該互相取暖,而音樂就是可以傳遞溫暖的「火把」。 二○○七年,許小猛決定從工廠離職,為了生計也為了結識更多打工者,他在咖啡廳打零工,做過酒吧歌手,後來應聘了一家旅遊公司,種種經歷讓他走遍了蘇州這座城市,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愛音樂的打工者朋友。 共同的愛好和訴求讓許小猛和夥伴們一拍即合。二○一○年十二月,他們決定在蘇州木瀆鎮成立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以團之名,為打工者而歌。 他們制定了個「規矩」,團隊成員必須保留一份工作。因為他們早就意識到,如果想做成一支公益藝術團,要想溫暖別人,必須要保證自己能吃飽穿暖。 堅持九年不容易 一支業餘藝術團,要寫歌、出專輯,還要籌備公益演出,注定走上了一條艱難的路。 「堅持快九年時間了,太不容易了。」許小猛說,搭舞台唱歌、出專輯等都需要很多經費,而他們這些外來務工者都只夠養活自己,因此經常要集體出動到處拉贊助,「我們的堅持,離不開社會上好心人的幫助。」 在許小猛心裡,打工者藝術團首先是為打工者提供一個舞台,讓他們能夠排解在城市的寂寞。同時,藝術團要用歌聲去傳達打工者的心聲,傳遞這群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讓更多人去了解他們的不同面向。 「我們一定是要為打工者這個群體發聲。」談到初心和使命,許小猛異常堅定。 創立初心 小夢想有大能量 如今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有三十多名成員,他們之中有一線操作工、售貨員、電焊工等。白天穿梭於車間工地,晚上下班彈吉他唱歌,這一群人為同在城市打拚的打工者們,帶去源源不斷的歡樂與感動。 來自鹽城的「九○後」女孩胡秋香在蘇州一家相機配件廠打工,也是藝術團的一員。她從小酷愛唱歌,一直渴望能夠登上舞台表演。去年春節前夕,胡秋香有了第一次在近千名觀眾面前演出的機會,她覺得自己「夢想終於實現了」。 二○一七年,藝術團發起了首屆「新市民春晚」的演出活動,節目自己編排、舞台自己搭、場地政府給……成員們齊刷刷上陣,成功為在蘇州打工的外來人員帶去了一檔高質量的公益演出。 胡秋香錯過了那次演出,懊悔萬分。去年她決定做足準備,為了能讓自己達到舞台演出標準,她在許小猛等人的指導下瘋狂練習唱歌。路上騎著車她能唱一路,轟鳴聲此起彼伏的車間流水線上她都能哼唱個不停……她對音樂的痴迷感動了藝術團的每個人。 「秋香愛唱歌,最初我們覺得她仍需努力提高,但是她的執著把我們都感動了。」許小猛說,大家一致同意秋香登台唱歌,不僅因為她愈唱愈好了,更因為藝術團要幫助大家圓夢,鼓勵更多像秋香一樣的人去追尋自己心中的那份熱愛與美好。 一說到「新市民春晚」,許小猛眼神就自然流露出了自豪感。「我們都深有體會,每到過年,農民工們很多都返鄉和親人團聚了,可是還有太多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與親人相聚,寒冷的時候,總得想辦法讓他們溫暖點。」許小猛說,他們希望每年都能做這個公益演出,給春節回不了家的人一些心靈安慰。 面對記者,許小猛不太願意說辦藝術團的「艱難」,反而談了很多「詩和遠方」。他說作為藝術團的成員,心裡或多或少是有「滿足感」的,「既然我們做了公益的事,就不在乎付出多少了。」 二○一三年,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開了首張專輯的發表會。那時正巧他們得知蘇州當地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兒童急需救治,決定在發表會現場舉行一次慈善義演,現場募集到的人民幣一萬元如數捐出。 「雖然只是微薄之力,但是我們作為一群城市務工人員,還能盡我所能幫助到當地人,那種融入感和幸福感,是我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許小猛說。 如今,在社會人士和政府單位的支持下,藝術團已經在工廠、農民工子弟學校等地舉行了六十多場公益演出,吸引了愈來愈多人的關注。「喜歡音樂的打工者遠遠不止我們這些人,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願意加入我們。」許小猛說,打工者不是只會埋頭苦幹的機器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也可以為和諧和城市貢獻自己小小的「正能量」。 創作題材 從個人擴大到社會 許小猛仍然記得自己首次登台的情景,「第一次上舞台,是在一個工廠裡的歌唱大賽。我上台時出了一身汗,特別緊張,差點就吐了。我堅持著把那首歌唱完了,現在好了,再也不會那樣了。」 許小猛說,與其說進步的是舞台經驗,不如說是個人的成長。他喜歡把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寫成一首首歌,而這些歌的主題,似乎訴說的又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故事。 從早期創作歌曲〈醜小鴨〉、〈闖一闖〉反映打工者的艱辛與夢想,到〈三百六十五天〉關注返鄉路上的喜憂,再到〈城市是我家〉唱出他們對城市的認同與歸屬。從這些歌裡,不難感受到外來務工者從「農民工」變成「新市民」的蛻變。 「這些歌確實能反映我們的變化,確實來源於生活。」 許小猛說,他從千里之外來到蘇州,從一個人變成一家人,從月收入僅千元出頭到現在安家落戶、娶妻生子,藝術團很多成員都已在蘇州成家立業,「我們在這裡感受到了生活的進步,也想把社會帶給我們的福利回饋出來,表達心聲報答社會。」 藝術團最開始的一首歌〈醜小鴨〉略帶悲情色彩,裡面唱著「沒有人知道我是誰,也沒有人為我擦去孤獨的淚……我什麼時候能夠騰飛。」 許小猛表示,現在他們愈來愈感受到城市給予的包容和可能性,藝術團成員們已經不太願意再去唱這種類型的歌了。 「猶如一夜春風十里,春來冬去,古城小鎮描繪著新的氣息……」二○一八年十二月,藝術團發表了三首從打工者視角致敬改革開放的原創歌曲。在寫這首〈春風一夜十里〉時,許小猛採訪許多蘇州本地人,請他們談發展變化。 「聽說過去人們談戀愛約會,從城東到城西,要花一個晚上小船才能趕到,現在坐地鐵只要幾十分鐘。」許小猛不禁感慨,他們的創作題材正從聚焦獨立個體擴展到關注城市和國家發展,這也是打工者群體夢想的昇華。 前一篇文章 【樺樹皮製作技藝傳承人】 樹皮作畫 化腐朽為神奇 陶丹丹 下一篇文章 【作家】劉亮程 書寫聲音的記憶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6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7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8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9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10【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茶藝師 張樂 用茶香「圈粉」巴黎黃葉早茶製作技藝傳承人 鄭學松 非遺茶香代代傳重慶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洋 跨界追光 科幻人生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杜靈傑 為引力子畫像的科學家【羅萊迪思董事長】王忠泉 將燈光業變身科技業鄉村教師 葉連平 97歲依然站在英語講台上 作者其他文章刺繡藝術家 鄒英姿 絲絲針線 繡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