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非遺傳承項目樺樹皮製作技藝傳承人陶丹丹。
圖/新華社
黑河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展出的樺樹皮畫。
圖/新華社
文/記者孫曉宇、劉赫垚
樺樹皮畫、樺樹皮工藝品、樺樹皮服飾……一張張樹皮在陶丹丹的手裡化腐朽為神奇,變身為靈動精巧、美觀大氣的藝術品。
在黑龍江省黑河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的教室中,工藝美術專業教師陶丹丹正在為學生講解樺樹皮製作技藝,一群「九○後」細心聆聽著。
從樺樹皮工藝民間手藝人,到黑龍江省非遺傳承項目樺樹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再到一名高校教師,這一條路,陶丹丹走了二十多年。
四十一歲的陶丹丹出生於黑河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陶春來是工藝美術社的工人。小時候,她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模仿父親的創作。「剪刀、鑿子、樺樹皮陪伴了我童年大部分時光。」陶丹丹回憶道。
為傳統工藝創新技
樺樹皮文化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俄羅斯、日本等具有豐富樺樹資源的國家和地區。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傳統樺樹皮製作工藝。
陶丹丹曾到訪大小興安嶺各少數民族聚集地及內蒙古等地,了解樺樹皮製作技藝及相關歷史。在傳統製作技藝的基礎上,陶丹丹創造了「疊、透、空、懸」等多種樺樹皮工藝品製作方法。
「我偶然在樹皮上發現了一個小癤疤,如果再加個『小嘴巴』和『小尾巴』,看起來就像一隻小鳥站在石頭上。」陶丹丹說,突如其來的靈感,幫她打開了製作樺樹皮自然紋理畫的大門。
「在創作之前,我能看出來樹皮上哪裡有山、哪裡有河。」在陶丹丹眼中,每張樺樹皮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不斷給予她靈感。
隨著《天水》、《樺之夢》、《龍盤》等作品獲獎,陶丹丹的作品走出黑河,走全向中國。二○○六年,樺樹皮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二○○八年,陶丹丹的樺樹皮製作技藝被確定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為傳承做口述歷史
為使這門技藝得以傳承發展,陶丹丹走進小學進行公益性授課。她每年還為社會人員和職業院校學生舉辦多場免費培訓,已培養數百名民間工藝人才。二○一七年,陶丹丹被黑河學院作為特殊人才引進,擔任美術與設計學院工藝美術專業教師。
樺樹皮藝術逐漸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無論是在大陸外交部舉辦的黑龍江全球推介活動上,在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舉辦的中國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展覽上……樺樹皮藝術品每次亮相都引來陣陣讚歎,作為黑龍江特色文化符號之一的樺樹皮製作技藝闖進人們視野。
從二○一五年起,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陸續對七十歲以上或雖不滿七十歲但年老體弱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二○一七年十月,該中心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付占祥的樺樹皮製作技藝進行全程錄製,並聘請專家開展樺樹皮製作技藝口述歷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