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鄉土】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上)

文/丹青 |2019.11.06
2474觀看次
字級
雖然被批評工程尚未驗收,市長就剪綵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終於在去年十月十四日開幕了,民眾得以透過豐富又活潑的展示,對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有所認識和了解。圖/丹青
雖然被批評工程尚未驗收,市長就剪綵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終於在去年十月十四日開幕了,民眾得以透過豐富又活潑的展示,對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有所認識和了解。圖/丹青

文/丹青

雖然被批評工程尚未驗收,市長就剪綵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終於在去年十月十四日開幕了,民眾得以透過豐富又活潑的展示,對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有所認識和了解。

何謂台灣新文化運動?簡單講,就是一九二○年代,台灣知識、文化界人士受到大陸五四運動,及世界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的啟發和影響,又感受到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民,無論政治的參與、受教育的權利、社會福利的待遇等等,都無法與日本人得到同樣或公平的對待;不僅許多台灣文化、藝術等被壓制而無法伸展,當時台人亦因保守或奴化,長此下去,台灣文化無以成長,亦有消失之慮。

因此,以當時商業繁榮,國際交流較多元化的大稻埕為中心,一批台籍知識分子及文化界、鄉紳人士,如蔣渭水、林獻堂、林幼春、蔡培火、洪以南、張我軍、連雅堂等,體認到台灣人民不能永遠淪為被剝奪參政權的被殖民者,決心以非武裝方式來對抗日本政府的政治箝制與知識封鎖。

一九二一年,林獻堂、蔣渭水等先賢在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今靜修女中)號召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本部設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的大安醫院,該會為謀台灣文化之向上,以大安醫院為核心,透過各地支社、發行會報、舉辦文化演講、設置讀報社、表演話劇、播放影片等,掀起台灣新文化運動風潮。

由政治、知識的啟蒙開始,台灣新文化運動亦延伸到文學、美術、戲劇、歌曲等方面的改造,期望以新的方式來破除封建、改革社會思想。故除了組織台灣民眾黨、發行台灣民報等之外,還掀起壯闊波瀾的「台灣農民組合」運動。而在文藝方面,台灣新文學也有一波波的論戰產生;在相對於舊劇(傳統戲曲)而來的新劇運動,亦是充滿改革思想的文化劇,企圖透過戲劇凝聚民族共識,為人民帶來新時代精神。

台灣新文化運動時期,亦崛起了許多本土藝術家,如雕塑家黃土水、畫家郭雪湖、陳清汾、陳德旺、洪瑞麟等人。台灣歌曲方面,亦在一九二○年代大鳴大放,如台灣第一首廣為流行的〈桃花泣血記〉,歌詞出自天馬茶房負責人詹天馬手筆;而至今仍傳唱不絕的著名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滿山春色〉等,也是當時音樂家鄧雨賢的不朽作品。

此一時期,台灣知識文化和文學藝術等,有了重大的覺醒和轉變,思想亦最為奔放,故稱之為台灣新文化運動,媲美剛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五四運動浪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