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森林幼兒園 不分四季晴雨的自然體驗

文/林育立 |2019.10.06
4232觀看次
字級
德國森林幼兒園的孩童一年四季不論晴雨,天天到戶外活動。圖/Waldkindergarten Wurzelkinder提供

文/林育立

在德國的森林和公園裡,經常可看到幼兒園孩童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散步和玩耍。近年來,以森林為名的幼兒園更是方興未艾,讓孩子盡可能在大自然適應團體生活和培養獨立的能力,早已成為德國家長的共識。

沒有屋頂牆壁的幼兒園

理念風行全德逾千家

森林幼兒園(Waldkindergarten)理念最早來自北歐,20世紀中傳到德國。1993年,森林幼兒園正式獲得官方認可,也就是說私人可自行辦學,而且與一般幼兒園一樣得到政府補助後,全國各地就掀起創校潮。目前德國有超過1500家森林或自然幼兒園,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森林幼兒園由兩名老師帶一個班,一個班由15到20個三到六歲的學齡前兒童組成,表面看來與一般幼兒園沒什麼不同,最大的差別就在不分四季、不論晴雨,天天在戶外活動,因此在德國被稱作「沒有屋頂和牆壁的幼兒園」。如果打雷、刮大風和下大雨,老師就帶孩童到特製的貨櫃車或草屋內避雨。

森林就是天然的教室,森林幼兒園的孩童一起唱歌、玩泥巴、玩躲貓貓、踩水坑、扮家家酒、爬樹和拿樹枝蓋房子,經常玩得全身髒兮兮,家長因此得準備好幾套衣服換洗。森林幼兒園沒有花錢買來的玩具,只有石頭、樹枝、樹葉等大自然提供的免費玩具。

森林有魔法

激發孩童創意與勇氣

柯貝拉(Helga Korbella)是中部威斯巴登(Wiesbaden)森林幼兒園的老師,這家幼兒園成立於1968年,號稱是德國第一家森林幼兒園。她說,每天一走進森林,大家自然知道要玩什麼,「孩童自動打開所有的感官,在森林魔法的籠罩下,充分發揮想像力」。

森林幼兒園對孩童的成長到底有什麼好處?慕尼黑一所森林幼兒園的校長赫普-霍普塔勒(Monika Hepp-Hoppenthaler)分析說,人格的養成主要在學齡前階段,成天在戶外活動的孩子,對植物、動物、土壤和水特別親近,深刻體驗自己與大自然的互動,長大後更懂得尊重自然。

她說,大自然提供了豐富的遊戲可能性,森林幼兒園的孩子得充分運用創造力,才能適應不同的環境和解決問題。大自然的時間和空間幾乎沒有限制,大多數時間又相當安靜,孩子可學到勇氣、專注、平衡情緒,以及認識自己能力的限制。

德式教養哲學

美國媽媽也驚嘆

森林幼兒園風行德國,顯然與德國人對森林的愛好和教育理想有關。德國四處是茂密的森林,德國人有在森林散步和踏青的習慣,德國父母向來也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情,藉由具體的實踐培養獨立的人格。

育有一男一女的美國作家查斯克(Sara Zaske),2009年起在柏林生活了六年。去年,她根據在德國的實地經驗出版了一本書《尊重孩子:一位美國媽媽談德國如何教出獨立的小孩》(Achtung Baby: An American Mom on the German Art of Raising Self-Reliant Children),比較兩國的教育方式,引起不小迴響。

查斯克接受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訪問時說,在美國,父母深怕孩子出事,一天到晚緊盯著小孩,「我從德國父母身上學到一件事,那就是得先克制自己的恐懼,孩子才可能學習獨立」。查斯克於是鼓起勇氣,叫女兒自己一個人去買麵包,結果發現她回家後驕傲得不得了,「從此我知道母親的任務不是控制小孩,而是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自己成長」。

受到德國經驗的啟發,查斯克每天都會撥出一段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做什麼,孩子也經常自己出門去玩,「小孩應該要自己負責任,不要什麼都透過家長」。

查斯克說,獨立的人格最好還是從小培養,「從來不被允許自己動手做的孩子,一下子得決定自己的人生當然很不習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