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羅智強 台北市議員
課綱爭議再起,毫不讓人意外的是,民進黨繼續以「擠牙膏」的方式,要一點一滴切斷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連結。這種阿Q式的台獨由來已久,但所賠上的,卻是台灣人民的共同認同。
現在是資訊氾濫的時代,年輕族群是否「天然獨」,不見得是教科書可影響的。退一步言,就算年輕族群「天然獨」,台灣藍綠的政治版塊,已經達到長期的平衡,這就表示必然有不少曾經熱血的青年,在成家立業之後,轉變為務實而沉穩。
2016年國民黨大敗,民進黨一副「國民黨再也爬不起來」的傲慢姿態,認定國民黨已經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沒想到才2年多,2018就換成民進黨重跌一跤。
這表示,「天然獨」的年輕人,經過時間的歷練之後,也會自然地變成「天然和平」、「天然務實」。
「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能夠得到這麼多人支持,韓國瑜能夠在高雄勝選,許許多多的青壯世代選擇到中國大陸,尋找人生的舞台與機會……這都在在表示,「獨」絕對不是台灣民意的大多數,這不是教科書可以改變的。
再者,什麼是「獨」?如果指的是兩岸互不隸屬,一邊一國,那麼民進黨現在已經完全執政,大可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領土」的條文修改掉,讓中華民國的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讓兩岸在法律上定調成「國與國關係」。
為什麼民進黨不改,或者說,不敢改?原因很簡單,就是民進黨也知道,台獨做不到,台獨只會帶來戰爭,帶來台灣的潰亡。
因此,矛盾的民進黨,一方面在法律架構,保留「兩岸一國」的框架,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歷史上,想要極力切斷台灣與中國的連結,這就導致了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的自我否定,認不出自己的臉孔。
現在民進黨要在歷史課綱宣傳「台灣地位未定論」,學子們難道不會去質疑,如果中華民國沒有台灣的主權,為什麼是「中華民國總統」在決定台灣學生的教科書版本,為什麼爸爸媽媽要繳稅給中華民國政府?
獨派打的如意算盤是,從「台灣地位未定論」,可以推論出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不受中華民國憲法束縛,那麼自然而然就應該要制憲正名,建立「台灣共和國」,而與「中國」再也沒有一點關係……。
但就像之前所論述的,阻擋台獨的,從來不是憲法,而是兩岸實力懸殊的現實。有沒有「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獨都沒有可行性。
當然,在另一方面,年輕人也會疑惑,台灣有自己的政府、軍隊、人民,政府體制與大陸南轅北轍,非要說台灣跟大陸是同一個國家,這不是很違背事實嗎?
的確是。但撥一撥算盤,就是這樣一部「違背事實」的法律框架,保障了台灣的和平,確立了兩岸經貿交流的基礎,對台灣有不划算嗎?名分是抽象的,和平與繁榮卻是實際影響台灣人民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天然獨」在年紀增長之後,會逐漸改變想法的原因。
而既然「台獨」不可行,台灣永遠會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那麼台灣社會,就應該逐漸建構出「以台灣為主體的中國史觀」,以台灣的角度,去看待中國的歷史變遷。
筆者近日拜訪美國僑界,美國地大物博,一個州就抵得上一個中等國家,他們當然都以身為本州州民為榮,但各州都有一個共同的認同──國家、憲法。
在美國稍微正式的集會,儀式開始之前,眾人同唱國歌是很自然的。看著美國人民對於國歌的肅穆,台灣何時也能夠有這樣的團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