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扇。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摺扇
摺扇是一種可以摺疊的扇子,因攜帶方便,漢末時期即受達官顯貴的喜愛。到了晉代,已成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著涼工具。
明永樂帝,曾命令內務府大量製作,並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於大臣。一時摺扇大貴,成為一種時尚。文人雅士之間,也流行互贈題上詩詞或畫上畫作的摺扇,手執摺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徵。
摺扇最早被稱為腰扇,後來還有摺疊扇、聚頭扇、聚股扇、撒扇等等不同的稱謂。摺扇的種類有紙摺扇、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孔雀翠羽扇等等,其中以紙摺扇為最普及。
紙摺扇是以細長的竹片或木頭製成扇骨,宣紙製成的扇面插於其上,下端頭部以釘鉸固定﹐可展開或收合的扇子。扇骨的上下兩枝較大較厚的扇柄,俗稱大骨或大邊,大骨的寬度稱為「排口」;排口通常在兩公分至三公分寬之間,一般以兩公分最多。
上下大骨的中間,有許多較細薄扇骨稱為小骨或心子。大骨小骨的總數稱為「方」,一般以十四方至十八方最為普遍。
大骨的長度以七寸到十寸最常見。小骨長度又分兩段,上段為插進扇面的地方,形狀更薄,此段長度需與扇面長度合,若扇面太長則需切掉。
為了方便在扇面書畫,一般買來的扇面與扇骨是分開的。畫家先將扇面噴水、擦乾、壓平,然後在上面書寫或畫畫,一般一面為畫,另一面則為書法。完成後才一一將小骨插入扇面之中,最後將大骨與扇面黏合而成。因此購買扇面時,扇面的方數、排口的寬度,也都需與扇骨吻合。
當摺扇使用一段時間後,可從大骨處將扇面裁開,然後將扇面抽出送裱,裱畫師傅會將扇面兩面分開然後裝裱。此時,舊扇骨又可裝上新扇面了。
扇骨有許多的裝飾,如在大骨上刻以書法或浮雕或鏤空的山水花鳥等,或以珊瑚紅漆為地,上撒銀末,閃爍如星稱為金星珊瑚。
湖南盛產湘妃竹,據說是舜帝的二個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尋覓舜帝,到君山後,聞舜帝已崩,抱竹痛哭,眼淚落在竹子上形成美麗斑點的竹子。這種竹子,後來也成了製作摺扇扇骨的良才。
另外蘇州摺扇以水磨竹扇骨著名,即以細砂紙、浸溼的木賊草和榆樹葉等反覆將竹扇骨打磨至十分滑細,然後上蠟,手感甚佳,滋潤細膩,如同白玉。
扇子下端的扇頭式樣也很講究,有竹節、梅花、小花瓶、大鉤如意、荸薺圓頭等約一百多種。扇墜以玉石、桃核、橄欖核雕刻而成,或編結流蘇、中國結等,有搖晃生姿的效果。另有刺繡扇套、扇箍,既美觀又便於折扇的攜帶及收藏。
由於後來文人畫家的加入,在扇面上書寫詩詞或畫畫,把屬於工藝的扇子,提升成了藝術品。有些主人捨不得日常使用,因此將之拱在案桌上欣賞,所以後來也有專用的木雕扇架出現。
根據記載,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
《晉書.王羲之傳》也記載這樣一段佳話:王羲之,東晉之大書法家也。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羲之因謂姥曰:「但言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耳。」姥如其言,人競買之。
雖然早期扇面畫多為團扇,如台北故宮就收藏許多宋代團扇的書畫作品,然而明清的書畫名家則留下大量的摺扇作品。可見摺扇的流行,與明朝永樂帝的推廣,有密切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