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前,台北市已先設立了兩座公園書席,一在士林的德行公園內,是一個如和室房間的木頭平台,上面頂著如展開書本形狀,可以遮住陽光的木條屋頂(圖),放書的書架則以玻璃罩在一斜邊的木櫥,置於平台上。這好似小涼亭的平台,還可摺疊變形成一個三角形印安人帳篷似的建物,下雨也不愁了呢。
圖/丹青
筆者也去過另一個設置於林森公園的書席。這個書席更有設計涵義,其主軸是「時間就是金錢;知識就是力量」,「書」以燈塔樣式,象徵知識指引人生的作用,「席」以黃金比例構成了木製時針和分針當座位。特別的是,木造書席的外觀刻意設計為10點10分,象徵十全十美;從高空視角圖/丹青
文/丹青
為了鼓勵閱讀風氣,歐美許多國家近年流行推廣「小小免費圖書館」(Little Free Library),就是在社區裡,利用已作廢的電話亭或打造像信箱(但比較大些)的裝置物,裡面擺置圖書,供社區居民免費、自由取閱。
但是,它鼓勵取一本,放一本;就是你拿走一本書,要不是再放回你上次借走的書,就是放一本你不再看的家中其他書。「小小免費圖書館」因為可放的書不多,頂多幾十本,唯有靠不斷流通,取書、換書、擺書,才能保持經常有不同的書可借閱。
這種風氣流行到台灣,就是各政府機關、圖書館或公益團體最近常設置的所謂的「漂書站」(即讓書到處去漂流)。在公共場所擺置幾個書箱,由圖書館或機關、企業、出版社,捐幾十本或上百本書做基礎,給民眾免費帶書回家閱讀,看完後再放回原處(或其他漂書站也可以),更鼓勵家中有看完或不看的書,也可以拿來這裡放。
但,台灣的「漂書站」似乎都不太成功。大家免費拿了書回家,卻很少拿回去還,也很少自行贈書到漂書站,最後書櫃都空蕩蕩了。
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漂書站沒甚麼設計,不太吸引人,而且拿書、換書後就得走,不能坐下來看看書。不過,台北市產業局最近和「美好關係團隊」合作,開始推展「美好關係Ⅱ--公園書席計畫」,邀請設計師、企業家、知名人士、公司行號等,一起發揮影響力,在台北與台中的社區公園、角落綠地,設計、認養最美的公園書席,並透過推薦書籍分享陳列的方式,擴散美好關係的效應。
這種「書席」,其實也是一種漂書站,提倡拿一本書走,要放一本書回去,讓書籍生生不息,可以給大家觀賞或借閱。但不同的是,是設計成有座位可坐,你如不想拿書或換書,就坐在席位上看書也可以。書席都設置在公園內,環境清幽、鳥語花香,如果天氣不太熱或沒下雨,在公園樹下或草坪上閱讀,也是悠閒好事。如果你看了一本書,覺得好看,要帶回家繼續看也可以,不過記得帶回來,或拿一本你覺得可以推薦給別人看的書來換也可以。
五月底前,台北市已先設立了兩座公園書席,一在士林的德行公園內,是一個如和室房間的木頭平台,上面頂著如展開書本形狀,可以遮住陽光的木條屋頂,放書的書架則以玻璃罩在一斜邊的木櫥,置於平台上。這好似小涼亭的平台,還可摺疊變形成一個三角形印安人帳篷似的建物,下雨也不愁了呢。
筆者也去過另一個設置於林森公園的書席。這個書席更有設計涵義,其主軸是「時間就是金錢;知識就是力量」,「書」以燈塔樣式,象徵知識指引人生的作用,「席」以黃金比例構成了木製時針和分針當座位。希望大家可以運用公園書席交換書籍,把握時間充實自己,並分享閱讀的樂趣,也可以坐在樹下燈塔旁的書席閱讀 。特別的是,木造書席的外觀刻意設計為10點10分,象徵十全十美;從高空視角俯瞰,則為美好微笑。
兩個已完工開放的公園書席,旁邊都有一小塊如展開的書本似的木牌,教導大家如何取書、放書、讀書。很期待每個社區公園,都逐漸有「書席」的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