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團扇。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團扇
中國古代,在宋朝以前,扇子都普遍被稱為團扇,後來才專門用來指稱圓形扇面或近似圓形的扇子。
自西漢至明代,團扇被廣為人們所喜愛及使用。然而由於團扇不如摺扇可收合,因此不方便攜帶,所以大部分使用者多為深閨淑女,後來團扇在皇宮也被大量使用,因此又被稱為「宮扇」。
基本上團扇的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以扇柄為中軸,扇面前後兩面,以兩片優質素紈做成,又稱「紈扇」;素紈就是細緻而有光澤的白綢絹。
扇柄中軸有藏於兩扇面之間者,有上、下露於扇面用以夾住扇面者;由於後者看到扇柄中軸將扇面分為對稱的兩個部分,故又稱為「合歡扇」。
由於深閨婦女百般無聊,因此團扇除了招風驅暑的功能之外,還被拿來做為撲流螢的遊戲工具。
如唐朝詩人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天到了!遠離酷暑,夜涼如水,團扇已失去其功用,然而杜牧這首〈秋夕〉,卻生動地描述了秋夜深,婦女們在花園裡撲流螢的景象。溫馨、喜悅、及秋夜的清涼悠閒,女性的靈動都在詩裡表露無遺。
古代由於民風保守,女人手執團扇,遇見生人,用以遮臉,或悲傷時用以掩面,這樣更可顯現出女性的嬌柔、羞怯與嫵媚的氣質。唐人王建的〈調笑令〉就有:「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這樣的句子。
不過,歷史上也有許多詩人描述秋扇被遺棄的悲涼,這就如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過河拆橋等無情的現實景況。
漢代班婕妤德才美貌兼具,剛開始甚得漢成帝寵愛,後來成帝移情趙飛燕姊妹,班婕妤從此失寵、寂寞深宮,以詩文抒情。她最有名的一首詩作〈怨歌行〉,詩中以團扇自喻,秋天到了,失去驅暑的功能,因此被冷落。所以此詩又名〈團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其實,在後來的唐宋詩詞中,頗多類似這樣的描述,比如:「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李白〈長信宮〉)、「羅袖傷春晚,紈扇驚秋換」(陳德武〈醉春風〉)等。這樣的詩意,甚至一直影響到晚清。
清代大詞家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就是類似這樣的一闋詞作:「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一作:淚雨零/夜雨霖)。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秋風悲畫扇」,正是說明了秋風起時畫扇將被遺棄的悲涼。由於團扇扇面以絹為材質,絹面可以畫畫寫字,因此這裡把團扇稱為「畫扇」。
團扇的扇面除了書畫之外,也可以是緙織的作品。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類之一,起源於唐代之前,繁盛於宋代。在清代,也非常流行,而且技術較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之一就是創造了雙面「透緙」的技術,使織物兩面的花紋相同,特別適合雙面的團扇使用要求,因此清宮中有大量的團扇都使用了「透緙」的技術。
古代團扇的形狀很多,雖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設計樣式形狀,不過常見的團扇樣式大略如下:
❶圓形團扇。❷花瓣形團扇。❸長方形團扇。❹芭蕉式團扇。❺桐葉式團扇。❻橢圓形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