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天來(中)在瀋陽農業大學的日光溫室大棚裡和學生一起查看作物生長情況。圖/新華社
李天來在日本求學的照片。圖/新華社
文/記者牛紀偉、陳芳、王瑩、彭卓、張泉、陳聰
擇一事,惠眾生。今年六十四歲的李天來,經年累月把論文寫在他扎根的田間地頭。只要往育苗床和田壟上一蹲,他眼裡除了蔬菜什麼都顧不得,彷彿成了一尊塑像。至今以他的日光溫室技術為藍本所種植的大棚蔬菜總面積,已達上千萬畝。
二○一六年冬天,在中國大陸的最北端、北緯五十三度的漠河,一座日光溫室拔地而起。
向北,再向北……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原副校長李天來發明的日光溫室技術不斷挑戰著蔬菜冬季種植的緯度、溫度極限。
擇一事,惠眾生。今年六十四歲的李天來,經年累月把論文寫在他扎根的田間地頭。只要往育苗床和田壟上一蹲,他眼裡除了蔬菜什麼都顧不得,彷彿成了一尊塑像。至今以他的日光溫室技術為藍本所種植的大棚蔬菜總面積,已達上千萬畝。
溫室技術水土不服
一九八五年,日本山形縣。
當時還是瀋陽農業大學助教的李天來赴日本山形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園藝,師從齋藤隆教授。到山形大學的第一天,齋藤教授就送給他一套蔬菜專著,並在扉頁寫上了「蔬菜是不會說話的,你要學到能和蔬菜說話」。
在山形大學學習幾年後,日本築波大學鈴木芳夫教授主動邀請他,去築波大學深造。直到一九八八年,接到學校「回歸」的召喚,李天來幾乎沒有猶豫,立即向老師辭行。
一九八○年代前,受氣候條件所限,中國大陸北方秋冬季菜品單一,基本是白菜、土豆(馬鈴薯)、蘿蔔「老三樣」,偶爾的蒜薹、乾豆角、洋蔥頭、胡蘿蔔都是過年才有的稀罕物。
能否改變這一局面?李天來迫切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故鄉的廣袤土地上,讓民眾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蔬菜。
在從事教學工作之餘,李天來跟隨瀋陽農業大學張振武教授,一心搞起設施蔬菜栽培研究。
北方種菜,關鍵在過冬;蔬菜過冬,關鍵在於溫室大棚的應用。
李天來調查發現,日本和歐洲國家大多是利用溫室技術,實現了蔬菜周年供應。但當時,溫室技術似乎在大陸北方「水土不服」。
「蔬菜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不能成為奢侈品。」推廣節能、經濟的溫室技術,讓農民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成為李天來團隊的攻關重點。
終結冬季無菜歷史
太陽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幾經研究之後,李天來瞄準了「免費能源」太陽能,希望通過對採光、保溫、蓄熱「三要素」的精準設計和測算,實現在低溫弱光下種好大棚菜。
日光溫室看似簡單,設計起來卻異常「精密」:棚高、屋面角、牆體厚度……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採光、蓄熱和保溫效果。李天來和團隊一次次地設計、建棚、檢測、修訂,尋求著日光溫室的「最優方案」。
溫室保溫比這一數據是攻關難點之一。如果大棚覆蓋的面積過大、放熱面積相應增大,保溫比就小,冬季保溫效果就不好,因此日光溫室既要將後坡和後牆做成具有地面一樣的保溫性能,還要使大棚後坡長度適當,保證夏至日光照到後部角落的農作物。
一九八八年冬天,北緯四十點八五度、東經一百二十二點七五度,遼寧海城。
日光溫室裡的黃瓜苗長勢喜人。李天來「和蔬菜說話」的本事大大地進了一步:根據對個體蔬菜種植時光照、溫度、環境、營養等的掌握,可以判斷出不同成長天數的果實大小和採收期。
不久之後,第一代節能型日光溫室在遼寧海城問世,李天來跟隨導師張振武教授進行的「北方冬淡季鮮細菜生產技術開發研究」也順利完成。這一成果獲得中國大陸國家星火科技獎二等獎,也是大陸日光溫室技術取得的一個重要突破。
至此,遼寧海城以南地區在不加溫情況下,實現了蔬菜周年生產,結束了中國大陸北方冬季「無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