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來到魯桓公廟參觀,見到「欹器」,孔子感到好奇,便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皿?」圖/Vita
文/嚴崑晉
孔子來到魯桓公廟參觀,見到「欹器」,孔子感到好奇,便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皿?」
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宥坐之器』,讓人放置在座位的右邊,用以警示自己的伴坐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宥坐之器,空虛的時候會傾斜,往裡面倒水到器皿的一半時就會平正,注滿水就會翻倒。」
孔子對弟子們說:「往裡面倒水。」弟子們舀水往裡面倒,果然水到器皿一半時就平正,水注滿器皿就翻倒,空虛時就傾斜一邊。孔子於是感嘆地說:「吁!哪裡有滿盈而不翻倒的啊!」
宥坐之器是古人用來警示自己的一種器具。「宥」字同「右」,「宥坐」亦即「右坐」,「宥坐之器」即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座右銘」,用以隨時提醒自己。這件宥坐之器應當用於宴會上,以提醒人們飲酒要適量,避免酒後失禮。然而,進一步的警示作用,在於宥坐之器「滿則覆」的特性具有教育意義。
當一個人自滿時,就很難從他人那裡接受建議,自以為聰明不需要別人的勸告,甚至輕視、不屑。於是,一來他無法再有所長進;二來驕傲自大的結果,不但容易犯下嚴重的錯誤,也會失去朋友,甚至自取滅亡。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馬謖失街亭而使孔明揮淚問斬,皆是自滿所導致的後果。因此,孔子見識到欹器的特性後,才會感嘆地說:「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由此可知,宥坐之器便是在警示自己「滿則覆」的道理,提醒自己要懂得謙虛,謙虛才能讓自己能接受他人的意見與忠告,避免犯錯,不斷成長,贏得友誼,就如同《尚書.大禹謨》的兩句話所說:「滿招損,謙受益」,正可作為這則故事的註腳,也可作為我們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註:「欹」是傾斜的意思,「欹器」即是一種外形傾斜的圓底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