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金剛經講話第一 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四(1)

星雲大師 |2019.07.07
2140觀看次
字級
麥積山石窟第159窟供養人像/北魏/甘肅天水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我們在布施時,應該做到四點:

(一)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

(二)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

(三)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

(四)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譯文

「又,須菩提!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皆因緣聚散,其性本空,所以對於世間的一切,都應無所執著,並以此無執著的態度,去修行布施,利益眾生。換句話說,行布施時,不可以住著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修行無相布施。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菩薩修行無相布施,不執著有布施的我、有受布施的人、有所布施的物,布施後更不生求回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布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被度量盡嗎?」

「不可以的,佛陀!」

「須菩提!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被度量盡嗎?」

「不可以的,佛陀!」

「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住著六塵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能被思惟所度量盡的。

「須菩提!菩薩應該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心中。」

原典

妙行無住分第四①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②。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③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④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⑤、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講話

在第三分,佛陀先以「廣大心平等觀」教導菩薩降伏分別妄想心,冤親普攝,凡聖齊收;爾後於第四分,再對修持菩薩道的行者,開示如何安住其心。心如何安住?應把握四項住心的原則。

一、布施不住六塵。

二、福德性如虛空。

三、無相施福難量。

四、心應無住而住。

菩薩雖廣修八萬四千法門,但所有法門皆融攝於六度波羅蜜。六度,涵容所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一切功德。《金剛經》所教授的「般若波羅蜜」,不是一味的枯木死寂,而是能透視幻相,不為六塵所困,以清淨心而啟建無量無邊的莊嚴佛事。

經文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此處之「法」,含攝了世出世間一切染淨、有為無為等色心諸法。而「應無所住」是什麼意思呢?

一、布施不住六塵

《金剛經》一再申述,布施要以「不住相、無所住」為宗旨。但是不住相、無所住的真正涵意,並不是要我們廢卻事相上的善業福行,什麼都不去做,反而是因為於心不住,所以才能大作空花佛事。

在第四分中,佛陀提出修習六度的要點是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經中舉布施為例,乃因六度以布施為首,而且布施實際是會通六度的。在《金剛經宗通》中提到布施有三義:

(一)資生施:施予財物,供給眾生生存的條件。

(二)無畏施:由於己身奉行淨戒,忍辱無害故,設有冤家亦安忍不為仇報,慈愛一切有情,令不生怖畏恐懼。

(三)法施:由於精進故,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由禪定故,如止水照月,知眾生心;由智慧故,能事理無礙,不顛倒而說法。

資生施是給予眾生色身的安養,令其飽足;無畏施是給予眾生精神上的鼓舞,令其安穩;法施則是演說妙法,令眾生破迷起悟,得究竟涅槃安樂。三施呈現了六波羅蜜之用,亦含攝了身口意三業淨行。彌勒菩薩偈曰:

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

此中,一即資生施,二即無畏施,三即法施。布施不住六塵,才能泯除人我分別,打破有無界限。

佛陀在世的時候,末利夫人虔信三寶,奉守淨戒,深獲百姓的愛戴。有一天,波斯匿王因為細故要殺御廚,當時正在持守八關齋戒的王后末利夫人聞訊,把自己穿戴得光鮮亮麗,請求與大王一起飲酒作樂,並指定那位御廚親自料理。波斯匿王感到十分納悶,問道:「你平時滴酒不沾,而且今天又是你持八關齋戒的日子,為什麼身上會配戴珍寶瓔珞,和我飲酒作樂,破齋犯戒呢?」

末利夫人回答道:「我聽聞這名御廚觸怒了大王,即將要被殺頭,如果今天不請他調理美膳,恐怕日後就沒有機會再吃到了。」

波斯匿王明白夫人的慈悲,就免除了御廚的死罪。

從這段故事,我們看到末利夫人不被戒相所惑,深明持戒原是以止惡行善為真諦,因此不顧自己身犯破戒之名,以塗香、飲酒之相,行慈救人!

布施立於六度之首,足見它是菩薩行持的根本、菩薩度生的基本資糧。生活裡,處處可見拿著幾根香蕉、幾顆蘋果,來到廟裡求福祿、求功名、求平安、求財利者,這樣住於世間六塵的布施,絕非是真心的布施,而是一種對神祇的賄賂。

我們在布施時,應該做到四點:

(一)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

(二)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

(三)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

(四)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如果我們能做到不住六塵布施,妄心即伏;能念念清淨行施,何患心不安住?

註釋

①本分旨在敘述「妙行無住」,也就是──心無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對諸法產生虛妄分別;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動,不為妄境所動,就能照見清淨本然的理體。菩薩在行布施時不著相,了達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輪體空,如此,無能施之心,不分別受施之人,不見有施之物,當然布施後也不起求取回報的念頭,這種不住相布施,無住而住,是菩薩妙行的奧義所在。虛空無量無邊,施福如虛空亦無量無邊。

②布施:布,普也;施,捨也。菩薩修六度萬行,以「布施」一義,即可含攝其他五度:

a.財施:即是六度中的布施度。小至一錢一物,大至田宅國土,悉皆可施,資他生也。

b.無畏施:可攝「持戒、忍辱、精進」三度。無畏之故,任何惡魔不能破他的戒體;無畏之故,一切凌辱皆能安忍如飲甘露;無畏之故,能精進勇猛地修行正法。

c.法施:可攝「精進、禪定、般若」三度。佛陀因地修行,於諸善業精進不懈;說法之前,必先入禪定,以般若智慧觀察聽法眾生的根機,然後應機說法。

③色聲香味觸法:即六根所取的六種對境,又名六塵、六處。

a.色:指物質現象,如黑白、方圓等,為眼根所緣之境。

b.聲:乃能引起聽覺的音波,如樂音、笑語等,為耳根所緣之境。

c. 香:指氣味,為鼻根所緣之境。

d.味:指舌根嘗東西所得酸、甜、苦、辣、鹹等感覺。

e.觸:指皮膚接觸外物所產生的冷暖、硬軟、粗細等覺受,為身根所緣之境。

f. 法:包含前五境以外之一切,為意根所對之境,比如回憶往事或憧憬未來。

④虛空: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經論中多以之作為譬喻之用。

⑤四維:即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