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盲友(右一)由車隊義工震宇(左一)及曾信榮(中)陪騎到花蓮,感受台灣特有的人情味。圖/曾信榮
文/曾信榮
「兒時的月亮有幾個?兒時的星星有幾顆……」哼著這一首由蔡幸娟所唱的《歲月》歌謠,我一路騎車行訪宜蘭,期待歷經時光的洗練,半百且全盲的我,心中依然得見星月的光輝。
2018年4月清明連假,由退伍軍人黃麗芳小姐掛帥,帶領團隊夥伴三度深入走訪蘭陽平原,開啟展翼連續騎行程的第一槍,也意外促成展翼為視障界成立讀書會的構想。
4月1日愚人節當晚,因為嚴重感冒,我全程戴著口罩主持行前會。想到聖經中「瞎眼領路將有不測」的比喻,眼瞎的我加上神智不清,所有合作夥伴卻依然對我百般信任,不由得升起滿滿的感激之情。
比起組織協力車隊,每一個月需要買馬招兵,四處募款,號召喜愛閱讀的盲友們成立「讀書會」看來似乎容易得多。
連假期間,與同樣身為視障者的昀芝老師,商談將蘭陽支隊所有車輛收回台北的細節時,她再度向我提起希望團隊成立讀書會的訴求。我平常也喜歡胡亂翻書,但不免因身邊事務糾葛而讀得雜亂無章,橫生放下厚重書本的百般藉口,深知如有摯友伴讀必能大大提高閱讀效率,因此還沒想到自己是否尚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便一口答應。
昀芝與我一致推薦淡江公共行政系林聰吉教授擔任指導老師,我也要他當仁不讓扛起會長重責,並煩他處理後續聚會時間、場地、聯繫等瑣碎事務。
昀芝畢業於師大國文系,是文藝獎的常勝軍,我雖虛長幾歲,畢竟自幼失明,團務工作繁重,閱讀質量無法與之相比,對於往後讀書會將如何運作自己毫無想法。
果然,繼合唱團、協力車隊之後,展翼又能成功組織讀書會,將盲友向外探索的觸角拉長、延伸,讓書本裡四季更迭的山光水色,進一步融入盲友的文藝生活之中,豐富大家的身心靈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