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帶你打土匪086】劉瑾伏誅換新局(上)

文/陳復 |2019.06.13
1890觀看次
字級
圖/陳復提供

文/陳復

廬陵傳說是火神爺駐蹕的地點,素有「火城」的稱號,意即常常發生火災,然而王陽明卻有不同的觀察。

他首先發現火災多發生在夏秋乾燥的時節,且廬陵房屋密集且街道狹窄,只要發生火災就是烽火連天,更不要說可能有人故意放火藉機滋事,趁著百姓驚慌逃難來打家劫舍。陽明為嚴防奸民故意放火偷盜,特別下令軍民清出空間來形成防火巷,便利失火時抬水運輸救火,居民如果房屋挨著房屋夾住道路,就各後退五尺,結果軍隊跟百姓互相爭奪防火巷需要後退的幅度,他親自到現場勘查,覺得按照周圍的環境來看,居民的房屋後退多些會更適宜。

這裡的居民很不高興,有位李老伯覺得他在偏袒軍隊的房屋,他說你們別太瞧不起我王某人了,這些士兵同樣是我廬陵轄內的百姓,他們縱然沒像駐紮邊疆吃那麼多苦,但半年來沒充裕的口糧,我卻沒有強徵百姓的米來填飽士兵的胃,大家為何不能相互學習忍讓,替彼此著想呢?這番告白,讓李老伯無話可說。

這讓我想到後來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1637~1708,清朝名臣張廷玉的父親)原籍現在的安徽省桐城市,家人因準備重修張府,想築個新院牆,卻因與吳姓鄰居的土地重疊,吳姓鄰居強烈反對築院牆的計畫,家人寫信給在北京做官的張英,請他聯絡桐城的官府來幫家人撐腰講公道話。張英收到信後,不直接回答,卻寫詩一首:「千里送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信覺得很羞愧,立刻把院牆向後退讓三尺來修築,吳姓鄰居得知後,覺得自己不應該如此好爭,同樣更向後退讓三尺,兩家間就空出六尺的防火巷,成為後世知名的「六尺巷」。後來康熙皇帝得知這件事情,還特別敕立牌坊來彰顯兩家謙讓的德性。

然而,有一天,再度有上千縣民集結到廬陵縣衙門拍門擊鼓抗議,大家還是哭聲震天,咱們王知縣在門內想說:怪了,這群人怎麼會不怕被懲罰呢?他踏出大門來傾聽心聲,照例還真是聽不出周大嬸或孫大娘到底在哭什麼,最後請某個可暫時忍住鼻涕或眼淚的伍姑婆說清大家的來意,終於搞懂原來朝廷在跟廬陵百姓徵收葛布,但問題是廬陵根本不出產這東西,要讓百姓怎麼繳交呢?

倉促間,陽明恐怕激生民變,他立刻請大家安靜,站上階前安慰大家說:「本縣自當替大家跟上級長官申明實情,希請全額免除徵收葛布。」說完,歡聲如雷動般響徹雲霄,大家聽見王知縣發話了,心底都放下一顆大石頭,額手稱慶,各自解散回家了。

接著,就輪到陽明苦惱半晌,他連忙寫一封〈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的公文書給江西布政使與吉安知府,請求免除這個完全不合理的鉅額攤派,文中強調「非惟心所不忍,兼亦勢有難行」這層意思,除每年辦理各種木材、木炭與牲口繳交給中央,還有交稅四千兩,現在更增加到萬餘兩,百姓交不出就跟我哭,我交不出難道要跟長官哭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