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誕生」圖/林一平
「在劍橋的華盛頓」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話說「波士頓茶黨事件」(Boston Tea Party)激怒了英國,而於1775 年2月宣佈麻塞諸塞地區處於叛亂狀態;後又據情報指出在波士頓附近的康科特(Concord)藏有叛逆者的軍火,於是在4月18 日連夜派出七百名英軍部隊去掃蕩。4月19 日凌晨,英軍來到距離康科特六英哩的小村莊列星頓(Lexington),遭到七十七名村民的武裝反抗。
英美雙方首次在列星頓接觸,互相射擊,民兵人少,地形不利,被殺掉幾個人後,分散掩蔽,很快就鳥獸散,撤離戰場。英軍初戰告捷,士氣大振,直奔康科特,來到鎮上時,已是旭日東昇,但街道空蕩。英軍大肆搜索,沒有斬獲,正要離開時,埋伏在四周的村民向英軍展開射擊。英國軍官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裡,騎在馬上舉起指揮刀,下令反擊。康列紀念票的二分錢郵票名為「自由的誕生」(Birth of Liberty;圖六),複製了桑達姆(Henry Sandham;1842-1910)的作品〈自由的曙光〉,圖中康科特的槍戰激烈。這場戰鬥,民兵犧牲了九十餘人;英軍則處於劣勢,死傷近二百五十人,一路往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康科特衝突的數月後,華盛頓在麻州的劍橋誓師,擔任大陸軍的指揮。康列紀念票的一分錢郵票名為「在劍橋的華盛頓」(Washington at Cambridge;圖七),描繪出1775年7月華盛頓校閱大陸軍。這張郵票的圖案源於十九世紀的版畫,原畫中的華盛頓騎在馬上校閱立正站好的士兵們。而郵票中的華盛頓則是跳下了馬背,和士兵們一樣站立,隱喻華盛頓的親民,和士兵一律平等。
圖中的軍隊排列井然有序,顯示大陸軍已有萬全準備,蓄勢待發。其實當初華盛頓到達劍橋時,大陸軍是一團亂,槍械五花八門,人員混亂無序。大陸軍的官兵也懷疑,為何要聽命於華盛頓這個局外人。華盛頓很認真地整頓紀律,讓士兵們了解必須服從命令。
大陸軍的官兵被稱為洋基(Yankees),代表北美移民,到了後來的南北戰爭,洋基成為北軍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