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是歷史上對人類為害時間漫長的疾病。兩千年前,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明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
所謂五疫,是泛指多種傳染病。古人為避免疫病可能造成「皆相染易」的危害,更逐漸認識到「隔離」傳染病患者是重要措施之一。
《漢書‧平帝紀》載:「元始二年……郡國大旱、蝗,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漢代「元始」二年,相當於西元二年,可見距今兩千年前,中國已有原始臨時傳染病院之設置,堪稱為隔離病房先河。
另外,若某地發生傳染病流行,當地居民也往往避居到其他未發生瘟疫之地。
而在國外,如威尼斯及熱那業兩港曾經為阻止疫區傳染病侵入,於西元一三七四年禁止鼠疫流行地區的船隻進入。
一三七七年意大利拉哥薩城公布命令,凡是從鼠疫地區來的人,都必須隔離三十天。一三八三年法國馬賽規定來自鼠疫地區者,都須隔離四十天。
法文「四十」為「Quarantine」,這個字後來演化成為法、意、德、英、俄等國文字「檢疫」、「隔離」名稱字源。
十九世紀五○年代以前,各國對於外來之船進港前的檢疫,規定頗不同,觀察期長短不一,有的規定隔離數天,有的長達兩個多月。但是對於隔離檢疫也就談不到怎樣細緻和準確,效果也不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