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不孤獨 佛教、天主教攜手找解方

人間社記者劉智惠台北報導 |2025.08.27
128觀看次
字級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共同主辦「獨處不孤獨」論壇,聚焦高齡社會孤獨議題,圖為天主教劉振忠總主教(前排左8)、佛光山海外巡監院院長滿謙法師(前排左7)、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前排左6)與眾貴賓合影。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人間社記者劉智惠台北報導】單國璽樞機主教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生前致力宗教間的理解與合作,延續這份「宗教共融」的精神,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共同主辦「獨處不孤獨」論壇,在台大集思館國際會議廳舉辦,聚焦高齡社會孤獨議題,現場湧入逾四百人,盼求集合宗教、心理、醫療與公共政策等各領域的解方,以期為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注入社區關懷與溫柔支持力量。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董事長劉振忠總主教致詞指出,跨宗教的交流,象徵著愛與慈悲的交會,祈願長者在晚年仍能被關懷、能自主、有尊嚴地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每周固定的靈性聚會,獨居不獨,讓信仰活在每一天。

孤獨追尋靈性 是內觀契機 

佛光山海外巡監院院長滿謙法師為論壇開幕致詞時表示,宗教的使命不僅在於安頓人心,更在於把慈悲化為具體行動,透過社區關懷與公益合作,凝聚多方資源及力量,鼓勵長者學習星雲大師與時俱進精神,終身學習並服務分享。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玉玲以「超高齡社會孤獨探討」為題,剖析獨處與孤獨的差異及其對長者健康的影響,慢性孤獨就如同時抽十五根菸一樣傷身,長期激活孤獨的壓力軸,將不利腦部健康。張玉玲指出正向獨處,靜態接觸大自然與正念練習,可以改善急性與慢性壓力對大腦的傷害,自我情緒調節及數位社交素養,可以預防孤獨,健康老化。

耕莘文教院院長詹德隆神父以天主教觀點,「孤獨與靈性追尋」說明信仰在長者獨處生活中的力量,由於靈性生活的練習,就能不孤獨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定期聚會的教會友誼活動,教義靈修學習及宣傳福音也能為獨居者解決孤獨感。

「人間關懷,菩薩同行」由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提出佛教解方,孤獨不是老人的專利,是人生必經的考驗,是修行的入口而不是絕境,是內觀的契機。說明轉念從獨處到同行,經由義工服務、終身學習、線上課程,拉近人我距離、開拓視野,「共學中共好」,從服務中創造生命價值,提升精神層次。

讀經抄經禪坐 改善孤獨感

跨界座談由資深媒體人沈春華主持「如何打造更具連結的社會──獨居者的社會支持理解方」,與談者有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張玉玲、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陳晶瑩、知名藝人暨樂齡代表陳淑麗、宜蘭縣私立仁愛之家執行長妙志法師、天主教教廷女爵士江綺雯,分別代表官、學、醫、民、宗等多方領域,跨界交流,聚焦解方分享與資源整合。

張美美說明,政策重點在透過社區關懷據點與社區大學推動多元服務,並設置健康步道及無障礙空間,以營造友善環境、提升長者生活品質。張玉玲提出協助長者接受資源輔助,應以互信合作方式推展,讓長輩有動機及主控權。

陳晶瑩以「一日一生,每天活好自己」勉眾,藉由家庭力量,運用社會資源,共同編織長者守護網。陳淑麗因長期陪伴母親,見證獨居者的人際關係盲點,用「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的方式正向生活,知福惜福再造福。

妙志法師以「行佛」為題,說明將佛教理論實踐於生活中的重要性,讀經、抄經、禪坐都能改善孤獨感。江綺雯則說明教會資源,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天主教強調愛與服務,將愛轉化為對他人的關懷與行動。

本次論壇不僅是跨宗教共融的體現,更是跨領域的公共對話。透過專題探討與座談交流,讓獨處成為心靈沉澱的契機,而非孤獨的代名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