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豐州書院

文/洪少霖 |2019.05.13
1817觀看次
字級
豐州書院大門。圖/洪少霖
拜亭。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二○一六年,福建省南安市豐州鎮被評為福建省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文物甚多,其中的豐州書院,現今位於豐州中心小學旁,起源於清朝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由縣署改建。清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重修,光緒元年(一八七五)重建,並拓東西兩廊為考棚,甲辰三十年(一九○四),廢科舉,改書院為學堂。

原書院為硬山石屋頂、抬梁式木構架,建築中落與後落早已被拆除,改建為豐州中心小學。原書院曾被當糧站,由當地東門村華僑陳榮山、陳榮義在二○○六年三月捐資重建,二○○七年十月竣工。

現書院建築面積一千零二十七平方公尺,坐北向南、面闊五開間,抬梁式木石構架、硬山式屋頂,配有拜亭、院門,東西兩廡為舊時考棚。其正門雖屬重建,但仍顯現一派輝煌、端正景象。其講堂為高低上下結構,由台階連接,層次感分明;中有天井,可容百人左右聽課;講堂屋頂兩端有燕尾脊,有龍頭彩瓷雕。其正門、拜亭有吊筒木雕、托木,其上有「福、祿、壽」星等吉祥人物造型。

現今,書院正門對面仍有一段原書院照牆存在,顯得滄桑、古樸。當地收藏家藏有「教堂、豐州書院」舊石碑、「豐州書院」考棚舊相片、「豐州書院小課」光緒年間讀本、民國時期豐州書院童生試卷等。

院內講堂東西兩牆有立碑二方,皆為花崗岩質、方首抹角。左壁立清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新建義學碑記〉,高二點六四公尺、寬零點九九公尺,碑文二十四行,記載興建豐州書院的緣起、意義、規制和寄望,由南安縣令鄒召南撰;右壁立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豐州書院膏火碑記〉,高二點六二公尺、寬零點九九公尺,碑文十六行,記述豐州書院經費困難,組織募集資金以充日用之過程和意義,南安縣令伍煒撰。此兩方石刻,是研究古代書院規制及獎學助學情況的實物資料。

一九九三年版《南安縣志》、一九九六年版《豐州志》記載:豐州書院,位於豐州舊縣署東,原為縣丞廢署。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知縣鄒召南改建。庭舍輝煌,規模宏敞,嚴嚴翼翼,宏偉壯麗。中為講堂,後祀朱子,旁設學舍,延師集生肄業其中。課士校士,規模大備。乙卯年(一九一五)知事馬振理以罰款兩萬金增廣宿舍,設立中學校,並附小學。一、二十年前,尚有石桌夾甚多。

民國《南安縣志》營建志記載著:嘉慶間傾圮,邑人同知陳俊、武舉黃駉重修。咸豐七年,永春土匪林俊竄擾入城,加以城內外械鬥,書院毀為平地。光緒元年,知縣程鵬偕邑士葉應祥等募資重建,並拓東西廊為考棚。

據泉州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楊清江老師撰文:一九五○年代,豐州書院改為豐州公社社址,一九八四年拆建為豐州中心小學。舊書院進深五落,兩廂為課堂,總面積一千兩百八十八平方公尺,後來僅保留一小部份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今豐州書院為現代仿古建築,凡三落,即院門、講堂、拜亭。

現豐州書院左側設「南安市豐州古城歷史文化研究會」辦公室,該研究會成立於今年二月十四日,由豐州鎮政府及愛好古豐州歷史文化人士共同創立,旨在理清千年古城歷史發展脈絡,挖掘海絲起點豐州文化底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