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六祖壇經講話 護法品第九 問題講解(2)

星雲大師 |2019.05.05
2539觀看次
字級
大日如來坐像/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三)坐禪、習定能夠會道嗎?
六祖大師得法後,幾經顛沛,最後回到曹溪,大弘禪法,一時四方學眾紛紛投止,從之受學者如雲,就連當朝皇帝也派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當時薛簡曾問惠能大師:

「現在京城參禪的大德都說,我們要覺悟,必須要坐禪習定。請問大師:你有什麼高見?」

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意思是說參禪修道,要用心去修,用心去悟,光是打坐不一定能夠開悟。就如一般常聽人說,某寺的佛、菩薩很靈感;如果沒有心,紙畫木雕的佛像怎麼會有靈感呢?所以,靈感不在紙、木,而是在心。

六祖大師引述《金剛經》說:「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的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的清淨坐,究竟無證才是真禪。」所以,一個禪者能夠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就是禪定的功夫。

寒山大士頌說:「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所以,禪在哪裡?「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禪雖然是靜坐,也沒有人識得,像孤月、寒泉一樣,禪者和世間就是這樣的關係。

坐禪習定的人,於《解脫道論》中,提到十種修行的法門:

● 坐處明淨:參禪的地方要明亮潔淨。

● 看守諸根:就是看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不攀緣外境。

● 曉了於相:對於外境一切諸相,不一定要排拒,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明白它,要不執不拒。

● 令心自調:參禪三步驟,要調身、調息、調心,尤其調心,要使妄心調伏。

● 制伏懈怠:參禪亦如臨敵作戰,要有大勇猛、大精進。

● 心無味著:坐禪之人,欲修禪定,但因慧根遲鈍,及少方便,故不得寂靜之樂,則產生對禪定不歡喜的狀態。

● 心歡喜:坐禪之人,於諸勝定,心若無味,應觀生老病死,再念三寶等功德,策進身心,令欣得禪定。

● 心定成捨:想修禪定,須調伏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靜處,捨離一切不正之行,如此持戒精嚴,修禪定更容易成就。

● 近學定人:要親近學定的人,就是親近善知識。

● 樂中安定:要能持續心中的禪喜、禪悅、禪定。

參禪的人很容易發生的境界:第一、就是有定。有的時候,一坐五、六天,甚至十天,也不需要吃飯,卻是面色紅潤。第二、能開發智慧。參禪到達某一階段,自然心地靈明,對於過去、未來或者現在的事物,都能了了分明。第三、心生歡喜。參禪的人會感受一股不同於世俗之樂的禪悅法喜。第四、有慈悲心。有了禪的體悟,會頓覺眾生很苦,因此滿懷慈悲,想去廣度眾生。第五、會有神通。有了禪定,自然會有神通力,例如久遠以前的事物,剎時近在眼前;遙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如在耳邊等等。不過,這一切的境界,均不可執著,有了執著,會成為魔境。所以,參禪的人,不但是「魔來魔斬」,還要「佛來佛斬」,不執著,如此坐禪、習定,才能會道。

(四)什麼叫「無盡燈」?

所謂無盡燈,就是取一燈分百千燈,燈燈相傳,法脈無盡的意思。《維摩經》說:「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在佛教裡,燈代表智慧、光明、佛法、真理;學佛,就是要點亮心裡的明燈,以照破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善財童子「以信心為燭,以慈悲為油,以念為器,以光為功德。」以此無盡燈來滅除貪瞋痴三毒,來點亮內心的光明。學佛的要務,就是要點亮心裡的燈光;外面的燈光縱使再亮,但是照不到自己的內心,唯有點亮心中的般若之燈,才能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禪宗講究傳承,講究一脈相傳。在六祖大師之前,歷代祖師均以衣鉢為傳承信物;到了六祖大師以後,雖然不再授衣傳鉢,可是他提倡無盡燈,也就是要我們每一個參禪的人把禪法燈燈相傳,所謂「推舂日久工夫熟,祖宗勘挑無盡燈。」只要我們舂米、推磨的功夫日深,鐵杵終能磨成繡花針。只要我們參禪有所得以後,所謂「一花五葉,分燈無盡」,過去歷代祖師的大法,就要靠我們點燃無盡燈,燈燈相傳,才能賡續不絕。

(五)如何是大乘的境界?

在佛教裡,一向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大乘佛教是指北傳佛教。

過去佛教從印度對外傳播,形成兩大主流,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即是南傳佛教。另一主流,經中亞傳至中國、韓國、日本,屬北傳大乘佛教。

大乘是指發「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薩,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脫為主要目標的聲聞、緣覺。「乘」是車子的意思,喻指能夠將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菩薩發心普度眾生,故稱「大乘」。《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載,大乘的「大」有七種意義:

● 緣大:指菩薩修行大乘之法,以一切佛法的廣大法義為緣,因此稱為緣大。

● 行大:指菩薩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又能利他。自他兩利,妙行具足,因此稱為行大。

● 智大:指菩薩修行大乘,常以智慧觀察,了知人、法皆無我,於一切境善能分別,不起執著,因此稱為智大。

● 勤大:指菩薩修行大乘,從久遠劫以來,發廣大心,勤修無間,期登聖果,因此稱為勤大。

● 巧大:指菩薩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導於他,不捨生死,化身生趣,於生死中去住自在,救度眾生,因此稱為巧大。

● 畏大:畏即無所畏。指菩薩修行大乘,智力內充,明白諸法道理,能善加判別,於大眾中廣說一切法義,判定無失,則無所恐懼,因此稱為畏大。

● 事大:指菩薩修行大乘,為令一切眾生了解其大事因緣,因此屢屢示現於世間,演大妙法,入大涅槃,因此稱為事大。

另據《菩薩地持經》卷八所載,菩薩的七種大是:

● 法大:法,即諸佛所說之法。指菩薩能受持十二部經之法,為最上最大。

● 心大:心,即諸佛廣大之心。指菩薩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解大:解,即解了。指菩薩由解十二部經,了知諸法的義理,全無疑礙。

● 淨心大:指菩薩既能解了十二部經,依之而行,則能遠離諸惑染,超過一切解行,心得清淨。

● 眾具大:指菩薩所修福德智慧,都是成佛的資糧,畢竟證得無上菩提。

● 時大:時,即時數。指菩薩歷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畢竟當得無上菩提。

● 得大:指菩薩由前六種功德為因,證得無上菩提之果。

大乘菩薩因為具有這七大,因此能發大菩提心,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做眾生的舟航。

此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一還有七種大性:

● 境大性:菩薩所緣的境界,即十方無量諸佛的世界,重重無盡。

● 行大性:菩薩實踐自利利他的修行,廣大無邊。

● 智大性:菩薩的般若智慧,無所不知,尤其能夠知道廣大無我的法身實相。

● 精進大性:大乘菩薩,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裡,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 方便善巧大性:大乘菩薩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謂「以智慧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

● 證得大性:菩薩證得如來的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 業大性:大乘菩薩窮生死際,示現一切菩提,建立廣大的佛事。

在《法華經》中有個比喻,說有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奔逸,不回顧後群;緣覺修十二因緣以求出離三界,略有為他之心,如鹿馳走,能回顧後群;菩薩自度復能普度眾生,如牛荷負,安忍普運一切;最後會歸佛乘的大白牛車。《法華經.譬喻品》說:「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因此,凡是能發心自利利他,具有這種思想、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