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ony Mobile
圖/美聯社
編譯/廖玉玲
圖/Sony Mobile、美聯社
日本品牌的智慧手機在全球市場幾乎已銷聲匿跡,現在連Sony都決定將大幅縮小全球手機銷售網絡。撇開蘋果iPhone和三星兩大強敵不談,面臨小米、OPPO等中國同業的快速崛起,束手無策的日本手機廠只有逐漸走向衰敗一途。
日經新聞報導,在2000年代極盛時期,在被稱為「加拉巴哥化(Galapagosization)」的日本國內,一度有多達十多家手機製造廠相互競爭,也開發出許多先進的技術,但因落後蘋果開啟的智慧手機潮流,手機品牌腰斬至5個,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愈來愈難以與蘋果、三星和華為、小米等陸廠競爭,因此如今大多已退回國內市場發展。
即便如此,愈來愈多人擔心,今年夏季之後,日本禁止通信費與手機綁約的政策開始上路,勢必將再次引發日本手機市場生態巨變。
Sony於3月下旬宣布,為確保獲利,將把智慧手機部門約4000名員工最多裁汰一半,並將透過改革採購網路等措施,把固定支出降至2017年度的一半。另外,手機的主要銷售地區也將限縮在日本、台灣、香港以及歐洲,在東南亞等地則將縮小營業據點,大幅減少新品行銷等活動。Sony計畫2018年度銷售600萬至700萬支智慧手機。
Sony曾經透過與瑞典愛立信的合資公司開拓手機市場,全球年出貨量一度超過1億支。兩家公司2012年解除合作關係後,Sony單槍匹馬打天下,但目前在全球市占率只剩不到1%。不少分析師認為,最新的縮編策略是正確的選擇。
另一家手機廠夏普則力爭在鴻海旗下加速開拓海外市場,但目前日本國內的銷售占半數以上;主攻日、美市場的京瓷進展也不甚順利,已退出美國的平價功能型手機市場。
報導指出,導致日本手機廠撤退和整頓風潮的,是2007年在日本總務省主導下實施的手機與電信費分離的政策。由於無法綁約促銷,導致手機價格上漲,日本廠商的銷量隨之大幅下滑。2008年iPhone進入日本市場後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有鑑於此,日本智慧手機廠因此相當擔心今夏將重演當年的慘況,一旦電信費與手機「完全分離」的政策正式上路,手機的換購周期很可能繼續拉長。
Sony已經出售江河日下的個人電腦(PC)和電池部門,並調整了電視業務的生產流程。智慧手機事業因2014年的組織整頓一度轉虧為盈,但之後再次陷入虧損。Sony把手機部門2020年恢復獲利視為必須達成的目標,決心透過一系列的結構改革,實現目標。今後將加速向影像感測器等設備和內容服務領域轉型,不再依賴硬體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