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從事城市規畫的人,應該都想避免重蹈「牛津街(Oxford Street)」的覆轍。圖/美聯社
只要是從事城市規畫的人,應該都想避免重蹈「牛津街(Oxford Street)」的覆轍。圖/美聯社
編譯/廖玉玲
只要是從事城市規畫的人,應該都想避免重蹈「牛津街(Oxford Street)」的覆轍。這條位於倫敦的商店街不到2公里長,卻是「擠」出了名;在這條路上,公車行駛的速度只比步行稍快一點,同時排出世界上濃度最高的二氧化氮。
隨著世界各地城市不斷擴張,市區的行車速度逐漸下降。倫敦交通局(TfL)的數據顯示,倫敦市中心車輛的平均移動速度已從2010-11年度第1季的每小時9.2哩,降到2017-18年度第1季的7.4哩。
分析公司Inrix的數據則顯示,自2010年以來,紐約曼哈頓市中心的平均行車速度慢了5分之1,而在哥倫比亞的波哥大,駕駛們平均每年要塞在路上272小時。
隨世界走向都市化,這個現象只會變得更糟。預測到了2050年,全球逾3分之2人口會居住在都會區,其中許多城市的人口將破千萬。
目前為止,許多城市嘗試了不鼓勵開車、鼓勵步行和騎自行車的結合:巴黎不再讓車輛通過塞納河畔碼頭;巴塞隆納將市區規畫為一系列「超級街區」,汽車僅限在某些主幹道上通行,其他街道變成僅供步行的公園和遊樂場。
但新技術可以帶來更根本的變化。包括電動滑板車、自行車在內的微型交通工具,被視為提高城市人口移動效率的潛在解決方案。
Bird、Lime、Voi以及Bolt等數十家新創企業,已在許多城市推出共享電動滑板車。在最近一項調查中,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約34%的騎行者表示,他們最近一次出行用的是滑板車,而非駕駛私家車、使用叫車App或計程車。
然而,滑板車的安全問題令城市規畫者猶豫不決,因此要讓滑板車成為可行的交通工具,城市將不得不打造更安全、甚至是「非典型」的通道,例如廈門已經為自行車修建了一條近8公里長的「空中自行車道」,而BMW和同濟大學更計畫在街道上方修建一個高架隧道網路,供滑板車和自行車通行。
電動自動車也可能從根本改變城市的面貌,「解放」出大量空間。開發此類軟體的Oxbotica公司創辦人紐曼表示,到2050年自駕技術便能發展到最高等級「五級」,「屆時我們開的將是沒有擋風玻璃和方向盤的車」。
地圖公司TomTom自駕部門主管斯特里博許表示,理論上「如果絕大多數人出門都搭自駕車,馬路可以變窄一些,因為自駕車的會車距離可望縮短,原來只能容納3條車道的地方可設計成4條車道。而且不再需要交通號誌,因為車輛之間將透過地圖進行通訊」。
在此同時,Uber、Lilium等公司正在計畫組建飛行計程車車隊,Lilium商務長格貝爾表示,已有多個城市與他們接洽,部分是因為相較於橋梁、繞行道路、鐵路等傳統基礎設施,飛行計程車可能是一種更便宜的替代選擇。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科技〉周刊
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