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River
文/惠馨
現今社會交通發達,世界可稱為「地球村」,千里音訊也能一線牽,仰賴網路可以令許多遊子免去思鄉之苦,進而常常與家人相互聯繫。儘管如此,一人獨自於異地生活,雖能與家人互通有無,亦難免偶發寂寞之感;惆悵從不因資訊發達而消失,更何況過去無法互通資訊的時代,想念往往瀰漫生活,刻鏤骨髓。本闕詞為「思鄉」名作,透過即景生情的手法,鋪寫出登高望遠的離愁與感嘆。鄉情蔓延,全憑遊人而染生。
短短小令,凝鍊著作者的深情與喟嘆,其中矛盾的情緒無法鋪陳,只能壓縮集中熨貼於四十二字中,其中情景描繪,更令人產生無限共鳴。前三句「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以登樓為引針,立足樓上眼觀四周。眼前晴景令目光毫無障蔽,一覽無遺的曠遠碧天,一路向荒野延伸,無法辨認天地之別。渾然一體的碧色天地,彷彿一片曠遠無際的地毯,綿延不絕,「垂」一字表現出詞人由上而下觀之的立體感受,也增添了詞中動態流動感。再者以「芳草」無限,一路綿延接天涯,表現離情依依無所遁形,鄉情彷彿隨著這沒有盡頭的芳草一路蜿蜒,如果能夠延伸至家鄉,那便是最美的畫面!
然而,事與願違,情思邈邈如何排解?於是告誡自己莫登高樓,最怕是登高樓仍然望不見家鄉的失望。離恨比天高,羈旅歎奈何?然而,即使登上與天競高的樓,竟也望不見故鄉,這份孤絕又該如何排解?
緊接著「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兩句,以暮春景色牽引客居他鄉的羈旅之思,鄉情難耐,更如何奈得住大好春光都消磨殆盡的悲愁?以屋前新筍經過時間推移,都已經長成堂下翠竹;當初的滿地落花不再,和著泥香竟全成了簷間的燕巢。時間何曾等待過誰?草木無情,依舊成長,唯有遠離故鄉的遊子滿懷內疚與愧歉,不能衣錦還鄉卻也不甘終止雄心,只能鎮日守著寂寞感嘆草木興衰。如此時刻本已不勝惆悵,怎麼也不忍心聽著林外子規鳥聲聲淒厲,吟著「不如歸去」,要讓人如何自處?
有家不得歸的無奈古今四海皆同,而你是否曾經有過呢?在這茫茫大海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難處,這些艱難的困境往往也能淬鍊出深刻的情感,而「故鄉」正是在離開後,被時間所淬煉出來的寶藏。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都想回歸,卻也始終尋覓不得。